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主要是指各種原因導致機體心肌受損,進而心臟收縮功能出現障礙,引發心臟泵血功能下降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有臨床研究指出,心力衰竭屬于神經體液激素的作用以及心臟重構所導致的病理生理過程,目前已經成為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心血管類疾病,本病在中醫學中屬“水腫”、“喘證”、“心水”以及“心悸”等范疇。隨著臨床治療經驗的積累,中醫治療手段在改善患者心衰狀況方面的效果已經逐漸得到認可。本研究主要以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為對象展開研究,探析心力衰竭患者的中醫證型與血脂代謝的相關性,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 經心臟CT檢查或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符合第7版《內科學》中關于心力衰竭的相關診斷標準。
1.2 辨證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分型標準對患者的心力衰竭進行中醫證型分型。心肺氣虛型:心悸、乏力、氣短、神色疲倦、面色蒼白、活動后癥狀加重;氣陰兩虛型:心悸、乏力、氣短、疲乏、容易出汗、自汗或盜汗、面顴暗紅、頭暈口干;氣虛血瘀型:心悸、氣短、唇甲青紫、面色晦暗、舌質紫黯、下肢浮腫、胸脅作痛、脅下痞塊、頸部青筋暴露;心腎陽虛:心悸氣喘不得臥、面肢腫脹、咳吐泡沫痰、煩躁出汗、肢冷畏寒、口唇青紫。
1.3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間收治的68例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颊呔私獯舜窝芯康南嚓P內容,自愿參與此次研究。病例篩選過程中排除了存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造血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疾病的情況。
根據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中的分期標準對以上患者分組,心力衰竭B期(心臟結構已經發生改變但是未出現心力衰竭癥狀)患者為B組,共35例,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齡(51.7±2.7)歲。心力衰竭C期(心臟結構發生改變并且出現過心力衰竭癥狀)患者為C組,共33例,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齡為(49.8±3.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4 研究方法 于患者入院后的次日清晨采集空腹時的肘靜脈血,采用尿酸酶法測定其中的尿酸(uricacid,UA)含量。
1.5 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和處理所得研究數據,計量資料采?。▁±s)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的中醫證型分布 B組中氣陰兩虛證患者最多,共18例(51.4%);C組中氣虛血瘀證患者最多,共16例(48.5%)。(見表1)【表1】
2.2 兩組患者血尿酸水平比較 B組心肺氣虛證、氣陰兩虛證、氣虛血瘀證以及心腎陽虛證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均低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2】
3 討 論
尿酸是嘌呤代謝的終產物,其主要來源包括食物中嘌呤經酶的分解、細胞代謝分解以及其它嘌呤類化合物的分解,其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機體的血脂代謝情況。人體的心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中有黃嘌呤氧化酶,該酶的基因表達主要受到氧分壓的能量調節,當氧分壓下降時,黃嘌呤氧化酶在人體內的基因表達就會隨之增強,血清中尿酸的含量就會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心排出量明顯低于正常人,因此易出現腎臟灌注不足,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氧分壓隨之下降,進而導致尿酸水平的提高,這是心力衰竭患者體內尿酸水平上升的主要機制。并且患者的心力衰竭情況越嚴重,尿酸含量就會越高。
以往研究對血脂和HF的關系做了大量闡述。Framingham心臟研究的歷次調查中發現,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比值與HF風險直接相關,表明不論總膽固醇比值升高還是HDL-C降低,都對HF風險產生影響。有研究顯示,左室收縮功能和舒張功能減退均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和HDL-C降低有關。Kannel等報告總膽固醇與HDL-C比值的升高與HF風險增加相關。一項病例對照研究提示HDL-C降低和甘油三酯升高與擴張性心肌病存在獨立相關性。In-gelsson等也認為HDL-C的下降和載脂蛋白B/A1比值的升高,均可在社區前瞻性研究中獨立預測HF發生風險。醫師健康研究的調查人員認為過多蛋類食品(含高膽固醇)的消耗是HF危險因素之一。同樣,動脈粥樣硬化社區研究報告,飽和脂肪攝入過多是HF發生的危險因素。另一個來自烏普薩拉的前瞻性研究認為代謝綜合征(通常與甘油三酯升高和HDL-C降低有關)也是HF危險因素之一。
在中醫學中,心力衰竭的病機為心氣虛導致心陽虛,心脈瘀阻,最后累及脾腎陽虛,以致心臟無法化氣行水,而氣陰兩虛、氣虛血瘀以及心腎陽虛則是該病的三個基本發展階段。本次研究中,B組患者為心力衰竭B期,主要以氣陰兩虛證為主,到了C期則是以氣虛血瘀為主。兩組患者隨著心力衰竭情況的加重,其尿酸含量也在不斷升高,并且兩組不同心力衰竭分期患者之間的比較也有著較大差異,說明中醫證型與患者的尿酸水平之間有著較大相關性,并且隨著中醫證候的加重,患者的血脂代謝水平會逐漸減弱,以致血清中尿酸的含量不斷升高。同時也提示我們可以利用對尿酸水平的檢測來診斷臨床心力衰竭疾病并將其應用到患者的治療與預后過程中來,指導臨床。
綜上,通過對尿酸水平的監測來掌握機體的代謝情況,進而利用心力衰竭患者中醫證型與血脂代謝之間的相關性來了解患者的心力衰竭程度及其進展情況,可為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有用依據。
參考文獻
[1] 王娟.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證候生物學診斷模式及代謝組學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2
[2] 吳剛強,劉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不同中醫證型與N端腦鈉肽前體的關系探討[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4,2\\(10\\):396-397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4] 鄭瓊莉,祝煒,劉纓紅,等.心力衰竭患者中醫證型與血尿酸水平及心力衰竭分期的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1\\(10\\):3-5
[5] 吳梨.不同證型慢性心力衰竭與血脂水平的關系探討[J].海南醫學,2013,12\\(1\\):2109-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