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膿血便、腹痛等,病程多為慢性過程,以成年人多見。西醫認為本病與人的情志改變、微生物感染等誘因密切相關,中醫研究認為本病屬“泄瀉”、“痢疾”、“腸風”、“臟毒”等范疇,病變在脾胃與大小腸,乃因脾虛、濕濁導致發病。本病因病因不確切目前尚無特別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易反復發作。我們在收治本病時采用西醫對癥對因、中醫調理的辦法進行系統治療,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我們自 2011 年起對我院內科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取了西醫對癥對因、中醫調理的辦法進行系統治療,自 2011年 1 月~2013 年 12 月共收治患者 37 例,其中男性 21 例、女性 16例,年齡 24~56 歲、平均 36 歲,病程 4 個月~5 年。
1.2 診斷標準:所有病例綜合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全部進行了結腸鏡檢查,并取活組織病理診斷,均符合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
1.3 治療方法:我們選用西藥治療方案為水楊酸偶氮苯甲酸、滅滴靈、腎上腺皮質激素,為防止長期全身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而引起不良反應,根據病情輕重選擇不同的給藥方式,如灌腸、口服或肌肉注射等,并嚴格按療程進行減量維持;在西醫對癥對因基礎上,選擇中藥附子理中湯為主方進行全身調理,再根據患者病情加減,有“里急后重”者,加葛根、黃芩、黃連;血便嚴重者,加槐花炭、側柏炭等;腹痛明顯者,加白芍、陳皮等;伴有發熱的加柴胡、黃芩;并發貧血加黃芪、當歸;遇到腹瀉并伴有口腔潰瘍的患者,再加知母、黃柏。所配中藥早晚溫服各 200mL,2w 為 1 個療程。
1.4 療效評定標準:痊愈:腹瀉、腹痛等癥狀、體征完全消失,結腸鏡檢查之后發現黏膜大致正常;好轉:腹瀉、腹痛等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或部分消失,結腸鏡檢查發現黏膜有輕度炎癥或者有假息肉;無效:腹瀉、腹痛等癥狀、體征無改變,內鏡檢查的結果等都沒有得到改善。
2 結 果
本組病例治療情況,住院時間最短 19d,最長 32d,平均 24d;出院時痊愈 19 例,占 51.35%;好轉 11 例并繼續中西醫治療,占29.72%;無效 7 例,占 18.91%,轉院治療 6 例。
3 討 論
潰瘍性結腸炎因其病因不清、治療無特效、易反復等特性,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現代難治的各種病癥的名單。為此,臨床醫務工作者也在不斷尋找對患者影響較小、效果較好的治療方案。西醫研究認為,UC 的病因是與環境、感染、遺傳和免疫等因素有關;中醫研究認為本病多因感受外邪、情志所傷、飲食不節所致,早期為濕熱內蘊大腸,遷延不愈或失治誤治,久致脾胃兩傷,脾虛清陽不生,則中氣下陷,脾病及腎則致脾腎兩虛。濕熱毒邪長期蘊結大腸,薰灼脈絡,血溢脈外或氣血凝滯,壅而化膿,則致膿血俱下,久痢不愈,或反復發作,不僅導致脾胃所傷而且影響及腎,終致脾腎虧虛,而形成下痢不止之表現。
本病西醫治療服用水楊酸偶氮苯甲酸可起到消炎作者,效果肯定,但長期服用可致消化道、血液系統、關節等副作用;激素治療能抑制炎癥和免疫反應,緩解毒性癥狀,近期效果較好,但長期應用的毒副作用眾所周知,而且一旦停藥易致病情反復,因此西醫治療 UC 有其值得肯定的方面,也有繞不過的毒副作用。中醫治病是從人的整體觀入手,通過整體調理來疏通氣血、通達經絡,達到人體生理的整體平衡,提高防病御病能力。研究表明,潰瘍性結腸炎時結腸黏膜壁結構的不同程度破壞,黏膜非特異性炎癥、隱窩旁膿腫或黏膜潰瘍等病理表現,均與脾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同時精神緊張或情志改變可使肝氣郁結而致肝脾不和,所以在治療上可考慮肝脾同治,補脾瀉肝,或疏肝理脾。我們選用了治療泄瀉、腹痛效果較好的《壽世保元》卷三的附子理中湯方劑,主要有白術 1 錢 5 分,干姜 8 分,人參 2 錢,白茯苓(去皮)3錢,砂仁 1 錢,厚樸(姜汁炒)8 分,蒼術 1 錢 5 分(米泔浸,炒),熟附子 8 分,甘草(炙)8 分組成,加生姜,水煎服,1 劑/d,應用中根據患者癥狀加減藥物,其主要功能是溫中健脾,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研究認為本方可調節胃腸道運動,具有增強體力和抗寒能力之作用,適當加減以疏通肝氣,調整情緒,達到全身調理與治療目的。
參考文獻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 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10.
[2]張文明.脾虛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癥狀觀察與形態學研究[J],中醫學學刊,2005,23(8):1391-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