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扶貧辦 2013 年發布報告, 按 2011 年的貧困標準計算,中國農村有 8 249 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 13%。消滅貧困是我國政府的一項浩大工程。從 20 世紀 90 年代起我國的扶貧模式由救濟式轉向開發式扶貧,其中人口遷移是開發式扶貧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通過對生存環境惡劣的貧困農村人口實施異地搬遷, 根本改善其生存和發展環境。 本文以全國綜合扶貧改革試點———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為例, 對人口遷移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政策取向進行初步探討。
1、龍鳳鎮人口遷移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1 農村人口數量多,貧困人口比例高,人口遷移任務重
龍鳳鎮是一個以農業人口為主的鄉鎮。 農村經濟主要以傳統種植業、養殖業和勞務輸出業為主,農產品多為初級產品,科技含量低,農民收入少。 據 2013 年統計數據顯示,農民人均純收入 5 005 元,比全州農民人均純收入 5 235 元低 230 元,比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 8 896 元低 3 891 元,其收入中打工收入占 7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 2 300 元的貧困人口 23 020 人,貧困發生率 38.24%,比全州高 1.34 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5.24 個百分點。
1.2 外出打工農民所占比例大 ,家庭 “老+小 ”特征 明顯 ,人口遷移工作難度大
勞動力流動是勞動力為了獲得更高的勞動報酬而在地區間、產業間、部門間、就業狀態間、企業間乃至工作間的轉移,它是勞動力商品化的結果,是勞動力追求價值最大化的直接表現。 我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第一產業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一方面反映了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要尋找出路,另一方面說明了農業的比較利益低,勞動力要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以尋求利益最大化。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2013 年龍鳳鎮外出農村勞動力 16 771 人,占整個農業勞動力的 49.7%。 全鎮留守兒童 269 人,留守婦女 116 人,留守老人325 人。 農業人口呈現出人數多、外出青壯年勞動力人口占比例高,家庭中“老+小”特征明顯的特點。
從表 1 可以看出,在打工地點上,鄉外縣內所占比例最高,為 61.8%;在打工人員年齡結構上 21~49 歲比例最高,占 59.5%,說明外出務工人員大多數是青壯年勞動力; 在外出打工人員文化結構上,初中文化比例最高,占 61.1%,說明外出務工人員大多數從事的體力勞動; 在外出從業形式上, 以務工比例最高,占91%,說明外出務工人員大多數在工廠勞動;在外出時間上,6 個月以上所占比例最高,占 64.6%,說明外出務工人員大多數有穩定的職業和居所。
1.3 勞動力素質較低、技能水平弱,遷移后生存能力差
人口素質的高低是人口生存生活能力強弱的決定性因素。人口素質通??梢詮娜丝谑芙逃哪晗奚峡疾?。
從表 2 可以看到龍鳳鎮文盲率占常住人口的 4.1%, 小學文化程度占 33.3%, 初中文化程度占 41.8%, 高中文化程度占14.1%,大學??莆幕潭日?3.8%,大學本科文化程度占 2.7%,研究生文化程度占 0.06%。 可見,該鎮 79.2%的人口文化程度都在初中及其以下,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2、貧困地區人口遷移的政策取向
扶貧是我國貧困地區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 其目的是讓我國千千萬萬的農村人口脫貧致富,走向共同富裕。 在政策取向上既要有短期措施,更要有長期戰略。
2.1 分類與統一相結合,讓貧困人口實行鎮內鎮外搬遷雙向選擇
人口遷移可以放在城鎮化的層面上來思考, 更應該放在農民脫貧致富的角度來對待。 我們各級地方政府在想問題、作決策時不必局限在把遷移的人口放在本鄉本土來設計和規劃, 還應該放開思路, 讓一部分已經離開本鄉鎮進入城市的打工者通過政府扶持進入城市落戶。
2.2 注重教育,提高搬遷人口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
脫貧致富,教育是基礎,人才是根本,良好的基礎教育和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是貧困人口“遷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保證。
(1)從統一的角度講,要建立優質的國民基礎教育體系 。 要加大遷移地區教育投入的力度, 拓寬融資渠道, 建設規范的教室、校舍等硬件設施;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進德才兼備的教育管理人才, 建立良好的教育軟件設施; 要建立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職校等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訓基地。
(2)從分類的角度講,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技術培訓 。 各級政府要結合當地產業發展,加強職業技術培訓,讓更多的勞動力在當地企業就業;要開展農業科技培訓班,培養一批農業生產科技能手,以實現農業集約化生產,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產出水平;還要開展勞務輸出培訓,提高勞動者在城市就業能力,讓更多的農民實現鎮外遷移和異地城鎮化。
(3)要建立人才獎勵政策。 貧困地區貧困的根本是人才缺乏。因此各級政府要制定政策,對農業實用技能人才、企業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進行獎勵,鼓勵當地涌現出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