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術后常因麻醉、手術創傷、炎癥、水電解質失衡等因素,使胃腸運動功能受到抑制,臨床出現不同程度的腹脹腹痛、腸鳴音減弱或者消失、停止自主排氣和排便等胃腸功能障礙的表現,嚴重者可誘發腸梗阻、粘連、下腔靜脈血液回流障礙等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如何使患者術后盡早恢復胃腸功能,成為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病風險的重要關節。目前西醫缺乏較為滿意的治療手段,而大量的研究證明中醫藥在這方面具有較好的療效。筆者采用厚樸、枳實兩藥配伍對腹部術后患者進行早期干預,取得了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2009-06~2011-06 100例腹部手術后患者,其中闌尾切除術30例,膽囊切除術24例,腹股溝疝術20例,胃大部分切除術16例,急性粘連性腸梗阻8例,腹、肝外傷性破裂手術3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6.31±9.83\\)歲。對照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齡23~64歲,平均年齡\\(47.23歲±10.25\\)歲。兩組臨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對照組:行腹部手術后采用西醫常規治療,包括應用抗生素、禁食、靜脈營養輸液、留置胃管持續胃腸減壓\\(疝氣、闌尾手術除外\\),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對癥支持處理,不使用任何促胃腸動力藥。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于手術之后6小時開始,予厚樸枳實煎劑\\(取厚樸10g、枳實10g,碾細末,水煎取汁\\),每次50mL,經胃管注入或口服,每日2次,療程3天。
2.2 觀察指標\\(1\\)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6小時起聽診患者腸鳴音,每隔2小時聽診1次,記錄手術后患者腸鳴音活動狀況,若聽得每分鐘有3次或3次以上的腸鳴音者,則為腸蠕動恢復。\\(2\\)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從患者手術結束至患者肛門有明顯排氣感,為術后肛門排氣時間。\\(3\\)術后排便時間:為手術后的第1次大便時間。\\(4\\)術后胃腸道反應評價:記錄患者術后6小時和術后第3天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癥狀,進行評分,每1項癥狀按無、輕、中、重分別計分為:0、1、2、3分。\\(5\\)術后外周白細胞變化情況:于術前、術后6小時、第3天抽血檢查血常規,檢測白細胞總數。
2.3 統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12.0軟件處理,數據用\\(x±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3 結果
3.1 兩組術后排氣、排便、腸鳴音恢復時間比較見表1?!颈?】
兩組術后胃腸道反應評價見表2?!颈?】
與本組術后6h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下同\\)3.3兩組術后外周白細胞總數變化情況比較見表3?!颈?】
4 討論
中醫學認為腹部手術后臟腑脈絡受損,以致腸腑運動功能失常,腑氣不通,通降失利,故術后早期恢復胃腸功能宜重在調暢氣機,通腑降氣為主。筆者選用中藥厚樸和枳實配伍制成煎劑應用于腹部手術后患者以觀察其對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其中厚樸性溫,味苦辛,入脾、胃、肺、大腸經,具有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的功能,雖屬于芳香化濕藥,但以下氣為專;枳實性苦而微寒,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破氣消積、化痰散痞,善行中焦之氣,與厚樸同用,可增強厚樸的行氣之功。兩藥相伍,一寒一熱,消痞除滿、下氣行滯,相得益彰?,F代藥理研究證明,單味厚樸或枳實均有影響胃腸活動,增強胃腸動力的作用。枳實厚樸兩藥配伍后對小腸推進功能的影響較單用枳實或厚樸效果好。同時厚樸還具廣譜抗菌作用。枳實中所含的揮發油對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較對照組明顯縮短了 腹 部 手 術 后 腸 鳴 音 恢 復、排 氣、排 便 時 間 \\(P<0.01\\);術后3天患者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評分及白細胞總數均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1\\)。提示,中藥厚樸枳實煎劑具有調節胃腸活動、抗菌消炎的作用,可用于早期預防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發生發展,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減輕患者痛苦,充分體現了中醫藥“治未病”理論在外科領域的治療優勢,而且價格低廉,安全性好,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賀玲,白菡,王學清,等.厚樸對實驗大鼠的胃動力影響.實用藥物與臨床,2007,10\\(2\\):65.
[2] 朱金照,張志堅,張捷,等.中藥枳實對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的影響.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05,14\\(5\\):291.
[3] 劉莉潔,魏義全,尋慶英,等.組胺受體在枳實調節小鼠小腸運動中的作用.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1,20\\(3\\):144.
[4] 吳磊.枳實、厚樸不同配伍對小鼠小腸推進功能的影響.河南中醫,2012,32\\(5\\):578.
[5] 王志強,宓偉,劉現兵,等.厚樸在體外抑菌作用研究.時珍國醫國藥,2007,18\\(11\\):2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