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學里,沒有“擴張型心肌病”的說法。根據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中醫認為,其屬于“水腫”、“心悸”、“心痹”、“喘證”、“怔忡”、“積聚”的范疇。針對該病的病因機制,古醫家都有自己的見解,正如《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中所談 :“心水者,其身腫而少氣,不得臥,煩而燥,其人陰腫。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庇秩纭端貑枴け哉摗分兴f:“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薄秲冉洝分幸苍f到“: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p>
王朝宏等人認為,該病的病因機制為本虛標實。本虛為心腎陽虛,心氣不足,標實為外感六邪,血瘀水泛,痰阻氣滯。近幾年,我院在治療擴張型心肌病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為探討從瘀論治擴張型心肌病的臨床療效,筆者選取2012 年 5 月至 2013 年 8 月間我院收治的擴張型心肌病患者 40 例做為研究對象,對其采用血府逐瘀湯進行治療,并將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情況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和對比?,F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 2012 年 5 月至 2013 年 8 月間我院收治的擴張型心肌病患者 40 例做為研究對象,其中,有男性患者 25 例,女性患者 15例。這些患者的年齡為 21 ~ 71 歲,平均年齡為(55.3±2.4)歲,其病程為 5 個月~ 7.8 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擴張型心肌病的診斷標準。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血府逐瘀湯進行治療,具體藥方 :桃仁 12g,紅花 12g,當歸 6g,川芎 9g,赤芍 9g,熟地黃 12g,柴胡 15g,枳殼 15g,炙甘草 6g,牛膝 12g,桔梗 6g,黃芪 30g,葶藶子 15g,大棗 9g。將上述藥材用清水進行煎煮,1 劑 /d,取藥汁 300ml,患者分早晚兩次溫服。
2. 結果
2.1本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情況對比
經治療后,患者的心律失常、氣促、胸悶、胸痛、心悸、怔仲等臨床癥狀和體征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P<0.05)。詳情見表1。
2.2本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這些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 92.5%。其中,有 25 例患者經治療后顯效,有 8 例患者經治療后有效,有 4 例患者經治療后病情好轉,有 2 例患者經治療后無效,有 1 例患者經治療無效后死亡。
3.病案舉例
張某某,男,40 歲,患有擴張型心肌病 4 年以上。入院 3d 前,患者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突發喘息、憋氣、持續胸悶等癥狀,且靜躺休息后沒有得到緩解。2012 年 5 月 3 日來我院進行首診 :入院時,該患者無法平臥,面色蒼白,萎靡不振,神志清醒,偶發心慌。其臨床表現為氣短憋喘、胸悶乏力、口干多汗、手足發熱、小便稀少、大便不暢、舌紅苔白及脈細弦。根據中醫辨證分型,其屬于氣陰兩虛。具體治療方法 :養陰益氣,活血化瘀。2012 年7 月 4 日來我院進行二診 :患者在服用血府逐瘀湯后,其氣促、胸悶、胸痛、心悸、怔仲等癥狀明顯好轉,但仍有心悸間作,且全身無明顯惡熱或惡寒癥狀。該患者每日行一次大便,質稀,納可,小便可調,睡眠質量尚可,舌略紅苔根黃,脈浮滑緩解。鑒于此,在原有的藥方中添加沙參 60g,丹參 30g,生龍齒先煎 30g,茯苓30g,澤蘭 15g,虎杖 15g,苦參 12g,栝樓皮 12g,苦楝皮 10g,枳殼 10g,蘇子 10g,五味子 10g,黃連 8g,生曬參 6g,半夏 6g,以達到補虛益氣的功效。將上述藥材用水煎服,患者每天早晚各服用 1 劑。2012 年 6 月 3 日,該患者來我院進行三診,未發現有明顯不適癥狀,主訴下蹲后起身有些許頭暈,快走無明顯喘息,且活動后氣喘癥狀明顯好轉,胃納正常,心悸間作但次數明顯減少,舌淡紅,脈浮滑緩解。根據患者的癥狀,將二診藥方中的苦楝皮10g 加至 15g,并添加白菊花 15g,用水煎服,患者每天早晚各服用 1 劑。在堅持服藥 4 個月后,該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且心功能正常,目前,已經能夠獨立生活和工作。
辨證分析 :該患者有 4 年以上的擴張型心肌病病史,且心氣暗耗,因此,在活動后會出現氣喘、心慌等癥狀。由于其胸中氣機不通暢,所以會出現持續胸悶、憋喘等癥狀。此外,由于其衛氣不固,故容易多汗。該患者舌邊略紅,說明其中醫辯證分型為氣陰兩虛。該患者呈脈細弦,說明其血氣淤滯,經脈受阻。因此,在治療方面,應以養陰益氣,活血化瘀通脈為主。本次藥方中使用的沙參和丹參,具有養陰益氣等功效,澤瀉、澤蘭和益母草,具有活血利水等功效。在二診時,由于患者仍有心悸間作,但其舌紅較首診時已明顯減輕,因此,應加強補氣力度,故將沙參量增至 60g,以達到養陰益氣的功效。同時,加入苦楝皮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律。在三診中,該患者已基本恢復正常,屆時加入白菊花,有利于清醒頭目。
4. 討論
中醫學者認為,擴張型心肌病的核心病機是心之陽氣不足?!皻鈸p及陽”、“勞則耗氣”、“久病多虛”、“久病人絡”均可導致該病的發生。其病位在于心,心主血,與脾、腎、肺等臟腑均有密切聯系,是五臟六腑的君主之官。當患者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心陽不振,元氣虧虛時,外感六邪就會趁虛而入,使心之陰陽失調。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心氣耗損,心氣渙散,心脈無力,使其無法溫煦五臟之陽,從而使氣血運行不暢,阻于心,最終導致患者出現心悸怔忡、紫紺、氣促等癥狀。心病累及肺,肺部是主管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
其朝百脈,通調水道,有助于氣血運行。因此,一旦患者的肺氣不足,就會導致肺氣失于肅降、宣發,無法調通水道,從而使氣血受阻,水液運行失常,最終導致患者出現氣急、胸悶、胸痛、咳嗽、氣喘、咳血等癥狀。心病累及脾,脾的主要功能在于運化,其是氣血生化的主要場所,也是津液運輸至機體的主要樞紐。一旦脾虛失運,津液就會在體內停滯,無法運輸,經寒凝就會化為痰飲,經內臟氣化且不能散布,這時就會導致肌膚水腫,最終使患者出現惡心、嘔吐、腹脹、納呆等癥狀。心病累及肝,肝臟主藏血,是疏泄、調理氣機的主要場所。肝氣郁滯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一旦氣血瘀阻,在肝內郁結,就會導致患者的靜脈受阻,從而就會出現瘸瘕、脅痛、肝臟腫大、唇甲青紫等癥狀。心病累及腎,腎陽是人體的命門所在,也是五臟六腑的根本。正所謂“五臟之真,唯腎為根”。心陽需要腎陽的溫煦,若久病及腎,就會使腎陽不足,便無法使五臟陽氣得到溫煦,從而使其鼓動無力,最終導患者心血瘀阻,水飲代謝失常,水液蒸騰氣化,上凌于心肺,繼而誘發心悸。
心陽若無法固攝,就會導致瘀血、痰濁,進一步擴大心臟筋膜形體。
由此可見,該病的病機應屬于本虛標實之證,其中,陽虛、氣虛為本虛,痰飲、血瘀、水濕為標實。筆者認為,在治療方面,應以溫陽益氣治其本,活血通絡治其標。本次研究的藥方為血府逐瘀湯,其是遵循中醫辨證理論原則,從整體辨證施治的觀念上,對患者進行多靶點、多層次的綜合調治。本方中的黃芪、沙參和太子參具有溫腎益氣、利水消腫等效果 ;枳殼、丹參具有養血安神、活血通絡、祛瘀生新、補而不滯等功效;益母草具有活血利水、消腫等功效 ;葶藶子具有瀉肺定喘、利水消腫等功效 ;生龍齒具有鎮驚安神、除煩等功效 ;云茯苓具有健脾和胃、滲濕利水、寧心安神等功效 ;澤蘭具有活血利水、祛瘀消腫等功效 ;川芎是一種活血祛瘀的良藥,其具有辛散溫通等功效 ;桂枝具有通陽化氣等功效;五味子具有調理氣機等功效;黃連則具有清火涼血等功效。
采用上述藥材對擴張型心肌病的患者進行治療,可達到溫陽強心、健脾和胃、活血化瘀、通絡利水的效果,是一種標本兼治、扶正祛邪的良方。綜上所述,從瘀論證治療擴張型心肌病,其臨床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郝雅文 . 基于心脾相關理論探討心悸從痰濕論治 [J] . 吉林中醫藥 , 2011, 31\\( 10\\) : 927- 928.
[2] 王科軍 , 張秀榮 , 蘇德成 . 古代醫家對慢性心衰病因病機的認識 [ J] . 吉林中醫藥 , 2011, 31\\( 8\\) : 711- 712.
[3] 金·張完素 . 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用藥式校釋 [M] . 北京 : 中醫古籍出版社 2012: 75-83.
[4] 楊志霞,林謙,馬利. 丹參對心血管疾病藥理作用的文獻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 : 93-96 + 114.
[5] 蘭蘇勇.血府逐瘀湯治療擴張型心肌病 l 例體會 [J]. 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11,3,6\\(3\\) :l56—157.
[6]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肌病診斷與治療建議 [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2,35\\(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