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資料和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所選患者均為我院2011 年5 月 ~2012 年11 月入院病人,共 92 例,其中男 58 例,女 34 例,年齡 47 ~75歲。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男 30 例,女 16 例,年齡47 ~ 64 歲,平均年齡 55. 2 歲;其中冠心病 26 例,高血壓性心臟病 12 例,風濕性心臟瓣膜病 5 例,擴張型心肌病 1 例,先天性心臟病 2 例。治療組男 28 例,女 18例,年齡 50 ~75 歲,平均年齡 58. 7 歲;其中冠心病 23例,高血壓性心臟病 16 例,風濕性心臟瓣膜病 4 例,擴張型心肌病 2 例,先天性心臟病 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差異\\(P > 0. 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參考《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2007年\\)和葉任高、陸再英主編的《西醫內科學》。中醫診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中醫診斷學》中氣虛血瘀型辨證標準。
1. 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西藥支持和對癥治療,如治療或消除誘因、調整休息、嚴格限制鈉攝入量,并根據癥狀給予常規用利尿劑、ACEI 藥、正性肌力藥、β 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歸脾湯加減來治療。方藥組成:黃芪30g,黨參20g,當歸20g,龍眼肉15g,澤瀉 15g,豬苓 10g,車前子 10g,茯苓 30g,白術15g,酸棗仁 18g,桂枝 10g,遠志 15g,甘草 6g。日 1 劑,水煎 2 次,早晚分服,連服 2 周。治療結束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血流變及血脂含量變化。
2 療效標準及統計學方法
2. 1 療效標準依據文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療效標準》制定。顯效:心力衰竭基本控制,心功能恢復 2 級以上,癥狀、體征及各項檢查均有改善;有效:心功能提高 1級,但不足 2 級,癥狀體征及各項檢查有所改善;無效:心功能提高不足 1 級,甚至惡化。
2. 2 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意義。
3 結果
3.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1】
3. 2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表2】
3.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含量變化比較【表3】
4 討論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多種原因或疾病導致心功能減退,心臟失去代償能力的一種常見病。屬于中醫“心水”、“心衰”、“心脹”范疇,《靈樞·脹論》指出:“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督饏T要略》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燥,其人陰腫”;“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惡心不欲飲”。主要病機是正虛血瘀、瘀水互結。中醫認為久病必虛,久病入絡。充血性心力衰竭系多種心臟疾病和其他臟器疾病久治不愈發展而來。心臟疾病久治不愈則心氣耗損、心功能減退。蓋心主血脈,氣能行血,血能載氣,心氣耗損則血脈鼓動無力,運行不暢,留置心臟,從而心臟擴大。氣虛血瘀,表現為全身水腫,下肢尤甚,心悸怔忡,胸悶氣短,舌暗淡,苔白。筆者采用歸脾湯加減來治療,方中黃芪為君藥,補氣活血,黨參益氣養心,推動血液運行,具有強心作用;當歸補血活血,龍眼肉、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茯苓、白術、健脾利水,助氣血生化之源;丹參活血祛瘀;豬苓、澤瀉利水消腫;桂枝助心陽,通心脈,止悸動,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益氣活血化瘀利尿之效。
綜上,歸脾湯加減能有效治療氣虛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機理與改變血液流變學及調節各項血脂指標變化有關。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中藥新藥研究指導原則\\(第 2 輯\\)[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5:57 -63.
[2]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83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