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腸炎(radiation enteritis,RE)主要是指盆腹腔的惡性腫瘤接受放射治療后引起的腸道并發癥,特別是婦科腫瘤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里急后重、肛門墜痛、黏液便、便血等。
腸復康方為筆者多年之經驗方,該方具有清利濕熱、調理氣機之功效,臨床用于治療放射性腸炎濕熱蘊結證效果顯著。
自2011 年 3 月以來,筆者運用此方治療急性、亞急性放射性腸炎濕熱蘊結證患者58 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對象116 例為 2011 年 3 月至 2013 年 12月湖南省腫瘤醫院的門診及住院患者,均符合放射性腸炎濕熱蘊結證臨床診斷標準, 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58 例。 觀察組 58 例中,男 7 例,女 51例;年齡 29~75 歲 ,平均年齡 (53.6±1.2)歲 ;前列腺癌1 例,腎癌 1 例,子宮內膜癌 1 例,卵巢癌 1 例,膀胱癌2 例,肺癌腰椎轉移 2 例,腸癌 5 例,宮頸癌 45例;平均接受放療總劑量 (8 101±322)cGy;腸炎發生部位結腸9 例,結直腸 8 例,直腸 41 例;腸炎分度Ⅰ級12 例,Ⅱ級 35 例,Ⅲ級 11 例。對照組 58 例中,男5 例 ,女 53 例 ;年齡 32~75 歲 ,平均年齡 (54.6±1.3)歲;子宮內膜癌 1 例,肺癌腰椎轉移 3 例,腸癌 4例, 宮頸癌 50 例; 平均接受放療總劑量 (7 524±314)cGy;腸炎發生部 位結腸 4 例 ,結直腸 3 例 ,直腸51 例 ;腸炎分度Ⅰ級 7 例 ,Ⅱ級 39 例 ,Ⅲ級 12例。 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種、放療劑量、發生部位及腸炎分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齊同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衛生部頒發 《大腸炎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相關標準制定:(1)病史:近 6個月內接受過腹部及盆腔放療, 腸道累計吸收放射線劑量>46 Gy。 (2)臨床表現:腹瀉、腹痛、便血或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乏力等。 (3)電子腸鏡檢查: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伴分泌物和出血。
1.2.2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診斷學》相關標準制定。濕熱蘊結證:主癥:腹部刺痛有定處,按之痛甚,瀉后不爽,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疼痛。次癥:小便短黃,面色晦滯,口干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具有主癥2項或主癥1 項加次癥 2 項即可診斷。
1.2.3 納入標準 (1)符合放射性腸炎診斷標準及濕熱蘊結證辨證標準,入組期間不行手術;(2)已簽署知情同意書;(3)Karnorfsy 評分≥60 分;(4) 年齡18~75 歲。
1.2.4 排除標準 (1)不符合上述標準者或伴有嚴重并發癥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3)合并嚴重的凝血機制異常及心腦血管疾病或精神障礙等疾??;(4)過敏體質或嚴重藥物過敏史者。
1.3 治療方法
觀察組: 給予腸復康方 (金銀花 20 g, 連翹15 g, 敗醬草 30 g, 苦參 15 g, 黃柏 15 g, 蒼術30 g,白術 30 g,薏苡仁 30 g,金錢草 30 g,車前草30 g,仙鶴草 30 g, 烏藥 15 g, 麥芽 30 g), 每日 1劑, 加水約 400 mL, 煎至約 300 mL, 平均分為 2份,早晚 2 次口服。 療程 2 周。 所用飲片均來自湖南省腫瘤醫院中藥房。 對照組:服用黃連素(四川通園制藥,30 mg/片,批號 130102),每次 60 mg,每天 3次;蒙脫石散(湖南千金藥業,3 g/袋,批號 130105)每次3 g,倒入 50 mL 溫水中搖勻,每天 3 次口服。療程2 周。兩組患者均予鈉鉀鎂鈣葡萄糖溶液(江蘇恒瑞,500 mL/袋,批號 13012348)500 mL 靜脈滴注,每日1 次,以改善脫水及電解質流失情況。 對于Ⅲ度放射性腸炎全血便的病人,使用酚磺乙胺 (天津新鄭,2 mL:0.5 g/支,批號 1304112)注射液,每日 3 次,每次0.5 g 肌內注射。
1.4 觀察指標
1.4.1 中醫癥狀計分 主要觀察腹痛腹瀉、 里急后重、排便次數、大便異常等主要癥狀,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相關標準制定,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 分,治療前后各評價 1 次。
1.4.2 電子腸鏡 治療前后各進行 1 次檢查, 評價藥物對腸黏膜損傷的改善情況。
1.4.3 大便常規 + 潛血 治療前后各進行 1 次檢查,以評價藥物對大便理化指標的改善情況。
1.5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大腸炎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相關標準制定。 (1)治愈:中醫癥狀計分減少≥95%,復查腸鏡顯示腸黏膜恢復正常,大便檢查陰性,大便1~2次/d;(2)顯效:中醫癥狀計分減少≥70%,復查腸鏡顯示腸黏膜輕度水腫,大便檢查基本未見異常,大便次數減至2~3 次/d;(3)有效:中醫癥狀計分減少≥30%、 或腸鏡檢查腸黏膜病變好轉或大便檢查較前好轉,大便 3~4 次/d;(4)穩定:中醫癥狀計分減少<30%、 腸鏡檢查及大便檢查稍好轉或變化不明顯;(5)無效:中醫癥狀計分減少<10%、腸鏡檢查及大便檢查均未見明顯變化,甚或加重。
1.6 統計學分析數據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中醫癥狀療效比較治療后兩組中醫癥狀療效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于對照組。 見表 1?!颈?】
2.2 兩組電子腸鏡改善情況比較治療后兩組電子腸鏡改善情況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于對照組。 見表2?!颈?】
2.3 兩組大便常規+潛血改善情況比較治療后兩組大便常規+潛血改善情況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于對照組。 見表3?!颈?】
2.4 兩組總療效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5% , 對照組為70.7%,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于對照組。見表4?!颈?】
2.5 安全性分析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等安全性觀察指標均無異常變化,未見過敏反應,也無與中藥相關的不良反應。
3 討論
前瞻性研究顯示,90%~95%患者在盆腔放療期間出現急性放射反應評分標準(RTOG/EORTC)2 度或2 度以上的腸炎癥狀,相當部分病變繼續發展,持續3 個月以上,則演變為慢性放射性腸炎。
輕者加重病情, 影響患者生存質量, 重者癥狀持續時間很長,常伴有慢性出血,并可能發展為直腸狹窄或形成腸瘺,還可導致患者死亡,據國外報道,嚴重的腸道放射性損傷的死亡率約為22%。 本病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營養支持療法及西藥對癥處理, 但療效并不理想。
近年來, 中醫藥在防治放射性腸炎方面取得了較好療效, 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證實了許多單味中藥具有明確的抗菌、抗炎、免疫調節、調整胃腸運動等療效。 中藥改善放射性腸炎具有獨特的優勢,且價格低廉、毒副作用小。 放射性腸炎屬中醫學“泄瀉”、“腸癖”等范疇。主要病因病機是患者脾失健運,更兼熱毒(射線)侵襲。 病機總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氣機失調為其根本。病位在大小腸,與脾胃密切相關。
縱觀全方,以金銀花、連翹為君藥總領全方,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斂瘡消癰;敗醬草、黃柏、苦參歸走大腸經,清熱燥濕止??;蒼術、白術合用,燥濕同時健脾益氣,佐以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清熱排膿;金錢草、車前草共用,起到“利小便而實大便”之功;仙鶴草藥性平和,收斂止血同時澀斂止痢,兼可補虛,對于血痢及久病瀉痢尤宜;烏藥行氣止痛,緩解患者脘腹疼痛;最后加用麥芽健脾和胃,防止眾多寒涼藥傷及胃氣。
同時,現代藥理研究亦證實:金銀花、連翹、敗醬草、黃柏、金錢草、車前草、仙鶴草等藥物均具有強大抗菌作用,在殺滅細菌的的患者,肥胖型PCOS 辨證多為氣虛痰濕型,非肥胖型PCOS 多為腎虛濕熱型,而高血糖、高胰島素也與六腑的功能異常有關,“腑以通為用”,胃、大腸、小腸排泄失施,影響食物的代謝與吸收,女子胞也會相繼功能受損。
臟腑之間相互影響,胰島素抵抗會加重PCOS 患者的癥狀,PCOS 患者也可伴有胰島素異常。本研究主要以俞募配穴法為取穴原則,選取胃、小腸、大腸、脾、肝、腎的腹募穴及背俞穴治療。 《難經·六十七難》曰:“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 ”提出了陰病行于陽部背俞穴,陽病行于陰部腹募穴的觀點。
伴有胰島素抵抗的PCOS患者,虛實夾雜,有陽癥又有陰癥,現取腹部中脘、關元、天樞、章門、京門、期門這六臟腑募穴,配合背部相對應的六個背俞穴,共奏補虛瀉實之效,可使臟腑和順、腎元漸固、脾氣漸旺、食消痰祛,水液精微運化合理,沖任充盈有時,則能經至如期、子嗣綿綿。
在本研究中, 針對肥胖組及非肥胖組 IR 的PCOS 患者進行同樣的俞募配穴埋線治療, 從兩組BMI 的變化可得出埋線只降低肥胖型患者 BMI,而不會影響非肥胖患者。 兩組性激素水平及 INS 的比較可得出,俞募配穴埋線對兩組患者均有療效,且兩組療效比較無明顯差別, 說明俞募配穴埋線法對PCOS 患者的療效與患者的 BMI 無明顯相關, 因此該療法對肥胖型和非肥胖型患者均適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 萍. 穴位埋線治療伴胰島素抵抗的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征35 例[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3,30\\(4\\):57-59.
[2] 陶莉莉 ,龍泳伶 ,桑 霞 ,等.穴位埋線聯合健脾祛痰中藥對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胰島素抵抗及血清脂聯素水平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雜志\\(原中國醫藥\\),2008,23\\(5\\):43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