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或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癥狀和并發癥的一類疾病。本研究通過收集臨床病例,整理分析胃食管反流病的證型分布特點,重點觀察胃食管反流病病程進展過程中的證型演變趨勢,有助于分析胃食管反流病證型的發生、發展和演變規律,為 GERD 的中醫診療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據。
1 研究資料
1. 1 臨床資料: 收錄 2011 年 12 月至 2012 年 2 月在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滇t院就診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60 例。
1. 2 診斷標準: 胃食管反流病\\( GERD\\) 是指胃或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導致的一系列食管癥狀和并發癥,包括非糜爛性反流病\\( NERD\\) 、反流性食管炎\\( RE\\) 和 Barrett 食管\\( BE\\) 。1. 2. 1 胃食管反流病問卷: 近年來,國外已經開展了GERD 的問卷調查,胃食管反流病問卷\\(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 gerd Q\\)。Gerd Q 總分≥8,提示GERD 診斷,Gerd Q < 8,提示非 GERD。1. 2. 2 西 醫診 斷標準: \\( 1 \\) 非糜爛性反流病診斷標準:參考《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共識意見》。\\( 2\\) 反流性食管炎診斷標準: 參考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于2004 年2 月7 日討論通過的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 3\\)Barrett 食管診 斷標準: 參考《Barrett 食管診治共識修訂版》。
1. 2. 3 中醫診斷及分型標準: \\( 1\\) 中醫診斷: 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1997 年制定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實用中醫消化病學》制定的 GERD 中醫診斷標準。主癥: 燒心、泛酸或反食、胸骨后燒灼感或疼痛; 次癥: 胃脘脹痛或痞滿、食欲不振、惡心或嘔吐、梅核氣、咽痛、咳喘、便溏或便秘。凡符合此標準,主癥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其中兩項者: 燒心、胸骨后燒灼感或疼痛,泛酸或反食。\\( 2\\) 中醫分型: 導師袁紅霞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提出胃食管反流病以脾胃虛弱為發病基礎,胃氣因虛上逆發為本病,故將本病的病機關鍵概括為“胃虛氣逆”,根據胃食管反流病的主癥及辨證特點,將本病分為: 胃虛兼肝胃不和型、胃虛兼痰瘀交阻型、胃虛兼寒熱錯雜型及胃虛兼胃陰不足型 4 種證型。
1. 2. 4 胃食管反流病分期標準: 以胃食管反流病診斷量表結合中華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分會發布的《中華消化病診療指南》的癥狀輕重分級表,參考癥狀自評量表評分標準,將胃食管反流病分為輕、中、重 3 期。將癥狀分為無、輕、中、重 4 級,單項分分別為 0、1、2、3。各級癥狀評分 = 單項分× 條目數,總分 = 各級癥狀評分之和。以單項分為 0 的無癥狀項目為陰性項目,單項分≥1 的項目為陽性項目??偘Y狀指數 = \\( 總分 - 陰性項目數\\) /陽性項目數??偘Y狀指數 <1. 5 分的為輕度胃食管反流病,總癥狀指數≥1. 5 且≤2. 5 的為中度胃食管反流病,總癥狀指數 > 2. 5 的為重度胃食管反流病。
1. 3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3. 1 納入標準: \\( 1\\) 符合 Gerd Q 診斷標準的患者; \\( 2\\)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西醫診斷標準的患者; \\( 3\\) 符合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斷標準的患者; \\( 4\\) 病程 4 周或以上者; \\( 5\\)排除心、肺等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燒心、反酸、胸痛等; \\( 6\\) 無賁門、食管及腹部手術史。
1. 3. 2 排除標準: \\( 1\\) 有癌變或外科手術情況者; \\( 2\\) 妊娠或準備妊娠婦女,哺乳期婦女; \\( 3\\) 合并有心血管、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 3. 3 病例剔除標準: 納入病例依從性差,病例填寫及體質問卷不完整者,視為剔除病例。
2 研究方法
調查人員均為中醫內科學消化專業碩士研究生,具有較強專業知識,通過問卷以及臨床觀察,詳細填寫胃食管反流病診斷量表,確診為胃食管反流病后填寫病歷表格,判斷疾病分期,確定證型診斷。采用 Microsoft Excel 建立數據庫,使用 SPSS16. 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3 研究結果
3. 1 性別分布情況: 本研究收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60 例,其中女性34 例,男性26 例,男女比例為1∶ 1. 3,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
3. 2 年齡分布情況: 本研究收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60 例,其中年齡最大 82 歲,最小 31 歲,平均\\( 53. 83 ± 12. 69\\) 歲。參考聯合國衛生組織對年齡劃分標準的規定: 44 歲以下者為年輕人,45 ~59 歲為中年人,60 歲以上為老年人。其中年輕人 13 例\\( 21. 67%\\) ,中年人 31 例\\( 51. 67%\\) ,老年人 16 例\\( 26. 66%\\) 。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年齡構成中: 中年人 > 老年人 > 年輕人。
3. 3 病程: 在收錄的 60 例胃食管反流病病例中,病程最短1 個月,病程最長 30 年。將病程分為 4 段,各段病程的例數分布如下: 1 ~ 6 個月 29 例\\( 48. 33%\\) ; 7 個月 ~ 3 年 15例\\( 25. 00%\\) ; 4 ~ 10 年 5 例\\( 8. 33%\\) ; 10 年以上 11 例\\( 18. 34%\\) 。
3. 4 疾病輕中重的分布: 60 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輕度27 例\\( 男 14 例,女 13 例\\) ,中度 23 例\\( 男 12 例,女 11 例\\) ,重度10 例\\( 男3 例,女7 例\\) 。其中在疾病輕中度男女患病率無明顯差別,在疾病重度女性明顯多于男性。
3. 5 中醫證型的分布情況
3. 5. 1 證型分布: 所收錄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醫辨證分型中胃虛兼肝胃不和型 30 例,占總數的 50. 00%; 胃虛兼寒熱錯雜型 13 例,胃虛兼痰瘀交阻型 13 例,各占總數的21. 66% ; 胃虛兼胃陰不足型 4 例,占總數的 6. 66% 。胃虛兼肝胃不和 > 胃虛兼寒熱錯雜、胃虛兼痰瘀交阻 >胃虛兼胃陰不足。
3. 5. 2 證型與病程的關系: 見表 1,經秩和檢驗,各組中醫證型的構成具有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 0. 01\\) 。不同組間的兩兩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P < 0. 01\\) 。說明隨發病時間的延長,各時間段的主要證型各不相同。發病之初胃虛兼肝胃不和及胃虛兼寒熱錯雜證型多見,病程日久,胃虛兼痰瘀交阻和胃虛兼胃陰不足證型多見。1 ~6 個月: 胃虛兼肝胃不和 > 胃虛兼寒熱錯雜 > 胃虛兼痰瘀交阻; 7 個月 ~3 年: 胃虛兼肝胃不和 > 胃虛兼寒熱錯雜 > 胃虛兼痰瘀交阻 > 胃虛兼胃陰不足; 4 ~10 年: 胃虛兼肝胃不和 > 胃虛兼痰瘀交阻 > 胃虛兼胃陰不足; 10 年以上: 胃虛兼痰瘀交阻 > 胃虛兼胃陰不足 > 胃虛兼肝胃不和?!颈?】
3. 5. 4 證型與疾病分期的相關性: 見表 2。在胃食管反流病輕中重 3 個階段,各證型分布情況經秩和檢驗,各組中醫證型的構成具有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 0. 01\\) 。不同組間的兩兩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P <0. 01\\) 。輕度胃食管反流病階段,胃虛兼肝胃不和 > 胃虛兼寒熱錯雜 > 胃虛兼痰瘀交阻; 中度胃食管反流病階段胃虛兼痰瘀交阻證型增多,胃虛兼肝胃不和 > 胃虛兼痰瘀交阻 >胃虛兼寒熱錯雜 > 胃虛兼胃陰不足; 重度胃食管反流病階段: 胃虛兼肝胃不和證型 > 胃虛兼胃陰不足 > 胃虛兼寒熱錯雜 > 胃虛兼痰瘀交阻。胃虛兼肝胃不和證型在各期出現頻率較多,隨疾病進展,胃虛兼胃陰不足證型增多?!颈?】
4 結論
4. 1 本研究收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60 例,其中女性 34例,男性 26 例,男女比例為 1∶ 1. 3,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
4. 2 本研究收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60 例,其中年齡最大者 82 歲,最小 31 歲,平均年齡 53. 83 士 12. 69 歲。年齡構成中: 中年人 > 老年人 > 年輕人。
4. 3 胃食管反流病輕中重分期情況,輕度有 27 例,中度有23 例,重度有 10 例。其中在疾病輕、中期男女患病率無明顯差別,在疾病重期女性明顯多于男性。
4. 4 所收錄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醫證型分布情況,胃虛兼肝胃不和 > 胃虛兼寒熱錯雜、胃虛兼痰瘀交阻 > 胃虛兼胃陰不足。以胃虛兼肝胃不和證型最多見,占總數 50%。
4. 5 胃食管反流病發病之初胃虛兼肝胃不和胃虛兼寒熱錯雜證型多見,病程日久,胃虛兼痰瘀交阻和胃虛兼胃陰不足證型多見。
4. 6 胃食管反流病輕度期以胃虛兼肝胃不和及胃虛兼寒熱錯雜證型為多,中度期胃虛兼痰瘀交阻證型增多,中度期以胃虛兼胃陰不足證型多見。發病三期中胃虛兼肝胃不和證型貫穿始終。
5 討論
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基礎為脾胃虛弱,病機關鍵為氣機升降失調,胃虛氣逆。根據導師袁紅霞教授的臨床經驗將胃食管反流病分為胃虛兼肝胃不和、胃虛兼寒熱錯雜、胃虛兼痰瘀交阻和胃虛兼胃陰不足 4 型。通過 60 例病例的臨床研究發現,胃虛兼肝胃不和證型較其他證型多發。4 型出現頻數為: 胃虛兼肝胃不和 > 胃虛兼寒熱錯雜、胃虛兼痰瘀交阻 > 胃虛兼胃陰不足。
隨著胃食管反流病病程的發展和病情的加重,證型也在不斷變化。發病之初胃虛兼肝胃不和證型和胃虛兼寒熱錯雜證型多見,疾病進一步發展,胃虛兼痰瘀交阻和胃虛兼胃陰不足證型增多。隨著疾病發展可出現火郁、濕停、痰阻、血瘀等病理變化,即虛實夾雜的情況。
起病之初,患者脾胃素虛,或因情志不舒,導致肝氣郁結,肝木橫克脾土,影響中焦斡旋功能,脾胃氣機升降紊亂,脾氣不升,胃氣不降發為本病,為胃虛兼肝胃不和之證,可見嘔惡噯氣,頻吐酸水,脘腹胸膈滿悶,脅肋脹滿,心煩易怒,善太息等表現; 或因外感寒邪、飲食生冷,損傷脾胃之氣,少陽之邪熱乘機內陷,寒熱錯雜犯于中焦,致使脾胃運化失常,升降紊亂,胃氣上逆發為本病,為胃虛兼寒熱錯雜之證,可見噯氣頻頻,胃脘痞滿,惡心干嘔,腸鳴下利等表現。肝郁氣滯日久,氣郁化熱,耗液傷津,終致胃陰不足;氣為血之帥,氣病久則入血分,氣滯血停,終致瘀血內阻。脾胃運化失常,飲食物不能受納腐熟,食積可壅滯化熱,熱盛灼津,日久則胃陰虧耗; 水??删蹪癯商?,痰濕之邪阻滯經絡,日久則氣滯血瘀。本病的發展過程中可出現氣滯、痰阻、血瘀等病理變化。氣、痰、瘀搏結,交阻于食管,可見咽堵如有炙臠,咽之不下,吐之不出,胸骨后針刺樣疼痛,痛處固定,面色晦暗,舌暗苔膩等胃虛兼痰瘀交阻的表現。
或津枯陰虛,食管失養,可見吞咽梗阻,飲食難下,咽干少津,噯氣不止,時作干嘔,饑不欲食,五心煩熱,舌紅少津等胃虛兼胃陰不足的表現。
由于研究時間較短和條件的限制,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為病例數較少,應進一步擴大樣本量以減少統計學的誤差。病例來源較為單一,主要來源于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滇t院,不可避免地會帶來選擇性偏倚。為更全面深入了解 GERD 證型的分布特點及演變規律,還需進一步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證候調查研究,以期得到更為全面、客觀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Jones R,Junghard O,Dent J,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Gerd Q,atool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disease in primary care [J].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9\\( 30\\) : 1 030 -1 038.
[2] 林三仁,許國明,胡品津,等 . 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共識意見\\( 2006 年 10 月三亞\\) [J]. 中華內科雜志,2007,55\\( 2\\) : 34 -35.
[3] 陸星華,張泰昌 . 反流性食管炎診斷與治療指南[J].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4,21\\( 4\\) : 221 -222.
[4] 房殿春,林三仁,于中麟,等 . Barrett 食管診治共識\\( 修訂版,2011 年 6 月,重慶\\) [J].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1,20\\( 9\\) : 1 -2.
[5] 人類年齡劃分又有新標準[J]. 民俗研究,2001,17\\( 3\\)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