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濕溫”論治乙肝
乙肝是一種傳染病,只有遵循中醫溫病的辨證方法,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分期與分型相結合才符合臨床實際。乙肝是一個疾病,若將其歸屬于中醫內科學“脅痛”“積聚”的范疇,顯然是錯誤的。乙肝是機體感染乙肝病毒致肝細胞變性壞死,甚至誘發多臟器免疫損傷的一種傳染病,具有潛伏期長、慢性化程度高的特點,故不是中醫某個證所能歸納得全的。濕溫是一種經口鼻等傳播的外感溫熱病,四時皆可發病,病程冗長,傳變緩慢,脾胃癥狀明顯。此病的傳變是濕熱病毒由表及里、由上焦傳至中下焦的一個病理過程,其表現具有明顯的階段性。這與乙型肝炎所表現的癥狀及轉歸基本合拍,故將乙肝歸屬于“濕溫病”范疇是比較客觀的。
其次,傳統的“陽黃“”陰黃”理論已滯后于肝炎的現代臨床需要,主張運用溫病學的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為主,結合臟腑等其他辨證為正確。目前治療乙肝大多采用了臟腑辨證法,主張分型論治,這對調節疾病某一階段所表現的不同癥狀有一定療效,但只是在橫斷面上的局部性治療,缺乏對疾病的縱觀性研究,因此就不可能截邪防變,最終對疾病的預后轉歸還是作用不大。因此,孫鈞治療乙肝常遵循“上清、中消、下攻”之原則,反對清熱瀉肝為主,如擅長以“三仁湯”化裁治療無癥狀乙肝患者,療效顯著。
二、從“風溫”論治甲流
2009 年,一種新型甲型 H1N1 流感(豬流感)席卷全球,我院發熱門診和住院的 H1N1 甲型流感患者,均在孫鈞領導下采用中醫中藥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由孫鈞主持的《定西地區甲型H1N1 流感的中醫辨治臨床研究》經甘肅省科技廳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并獲得定西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甲型 HINI 流感是一種世界性新型呼吸道傳染病,最突出的表現是傳染性極強,以發熱(腋溫超過 37.8℃)為特征,咳嗽、咽痛、腹瀉、嘔吐也較季節性流感多見,嚴重時出現氣促、呼吸困難、休克、意識障礙,以至死亡。國內外推薦奧司他韋和扎拉米韋治療,其他藥無效。但流感病毒極易變異,它很可能會對奧司他韋等藥產生耐藥性,而中醫用藥價格低廉、藥源充足、療效顯著。
甲型 HINI 流感屬于中醫“溫疫”范疇。從“溫病———風溫”角度,采用衛氣營血辨證,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個體化辨證施治。因我區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冬春季節氣候寒冷干燥,H1N1 流感病毒相當于中醫的風熱病邪,且多挾風燥,根據地域特點分析病機,在治療上以辛涼清解、清氣祛邪為主。
甲流可分為“邪犯衛表”和“溫入氣分”兩型組方,如早期:邪犯衛表者,發熱惡寒,咽紅不適,輕咳少痰,無汗,舌質紅,苔薄或薄膩,脈浮數者,治宜疏風清熱?;咎幏剑恒y花 15g,連翹 15g,桑葉 10g,菊花 10g,桔梗 10g,牛芬子15g,竹葉 10g,蘆根 20g,薄荷(后下)10g,貫眾 10g,蟬衣 10g,生甘草 6g,生地 6g。中期:溫入氣分者,高熱不退,煩躁或昏憒,咽痛咳嗽,痰黏不爽,口渴喜飲,目赤,舌紅絳苔黃者,治宜清肺除溫?;咎幏剑褐寺辄S 3~10g,杏仁10g,生甘草 10g,生石膏(先煎)15~30g,銀花 20g,黃芩 15g,貫眾 15g,瓜萎10g,桔梗 10g,元參 10g,沙參 10g,白僵蠶 10g??傮w以辛涼清解、清氣祛邪為主,尤其擅于佐用白僵蠶、蟬衣等熄風疏風之品,這對祛邪退熱每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孫鈞在診治乙肝、甲流方面,運用溫病學方法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發表了較多論著被許多文獻二次引用。除此之外,還在治療手足口病、布魯氏菌病、耐藥肺結核等傳染病方面,同樣擅于運用中醫溫病學方法,組方獨到,深得患者信賴。
參考文獻
[1]孫鈞.試論乙型肝炎的辨病與辨證 [J]. 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2-12(1):52.
[2]孫鈞,柴玲霞等.抗感除溫方治療甲型 H1N1 流感 140 例 [J]. 中醫研究,2010-23(11):48.
[3]柴玲霞,孫鈞等.中醫辨證治療甲型 H1N1 流感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0-2(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