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容川乃一代治血大家,其論著《血證論》更是把治血之病因病機、禁忌、預后貫穿于五臟六腑疾病之中,尤其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寧血、補血對后世醫家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對脾胃系疾病如吐血、嘔血、便血、便秘、泄瀉、痞滿、腹痛均有較為詳述的記載?,F筆者就以《血證論》思想在脾胃系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在此簡要概述嘔血、便血、便秘的治療。
1 吐血
吐血皆因胃火熾盛,灼傷胃絡,導致胃失和降,血逆妄行,氣血沖逆,從口中不循常道而出[1]。唐氏認為,吐血之病家,其證屬實證,“血入胃中則胃家實……故必亟奪其實,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氣止逆[2]?!彼灾委煯斠院臀附的?、瀉火止血為治法。唐氏極喜歡用仲景瀉心湯瀉火降逆,清泄胃火,使得胃火消退,氣機平調,血止而愈。瀉心湯中唐氏尤對君藥大黃頗為贊譽,認為大黃為氣血同治之藥,可以入氣分蕩滌胃中實邪,使得邪有去路,于血分中,“凡屬氣逆于血分之中,致血有不和之處,大黃之性,亦無不達”,涼血化瘀,止血而不留瘀,為吐血證首選要藥。因瘀血而導致吐血不止者,予以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治之。
1.1 典型病例 某女,26 歲,因“胃脘部脹痛 1 周伴嘔血1 d”而就診?;颊咦栽V有慢性胃炎病史。1周前因進食辛辣之食物后,出現口干喜冷飲,就診時見口苦,額頭出現痤瘡,胃脘部脹滿不適,大便干結,小便平,舌紅苔黃膩,脈細數。
血壓120/70mmHg,查血常規示:白細胞13×109/L,其余均正常,大便潛血弱陽性。胃鏡示:急性胃黏膜損傷。脈癥合參,本病中醫診斷:吐血,辨證為濕熱化火,灼傷胃絡。治法為瀉火止血,選方仲景瀉心湯,處方:
大黃 10 g(后下)、黃芩 10 g、黃連 6 g、白及 12 g、白茅根 12 g、三七粉 3 g(沖服)、生甘草 6 g,上藥以水煎 2 次,共取藥汁 200 mL,分 2 次服完,每日 1 劑。
服藥 7 劑以后,復查血常規、大便潛血均在正常范圍。故在上方基礎上去三七粉加佛手 12 g 以和胃,再服用7 劑,以鞏固療效。隨訪 3 個月,未再復發
1.2 討論 本病為濕熱蘊結于胃,久而化火,傷及胃絡,迫血而出,胃失和降,血逆而行,故而見嘔血。
故治療上遵《血證論》止血法,一改往日見血只是單純的益氣補血止血,反以攻法予以仲景瀉心湯加止血藥物瀉火止血,其中以大黃、黃芩、黃連清熱瀉火;白茅根瀉火止血;白及、三七粉收斂止血;生甘草調和諸藥。故二診時血已止,遂去三七粉加用佛手以益胃。
2 便血
唐氏以為,便血當分清近血與遠血。先血后便為近血,出血部位在大腸中;先便后血為遠血,出血部位在胃中。其中近血因臟毒而導致下血者,以仲景之赤豆當歸散治之,皆因赤豆發芽為紅色,而紅色又入于血分,當歸和血滑腸,諸藥合用止血利濕,使得瘀血可從腸而去。因腸風而導致便血者,治療以清火養血為主要治法,方用槐角丸治療,其中以荊芥、防風,除卻風邪;因外風引起者,以葛根芩連湯清熱除風。遠血因脾胃虛寒,導致脾失統血,中氣下陷,而便血者,以仲景黃土湯治之。
2.1 典型病例 某男,37 歲,因“反復解柏油樣便 3月加重 2 d”而就診?;颊咦栽V 3 個月前有胃竇潰瘍(A1 期)病史。2 d 前無明顯誘因開始出現胃脘部脹悶疼痛,解柏油樣便 1 次,無頭暈,自汗,無惡寒發熱,無惡心嘔吐,無燒心反酸,納食不振,飲食生冷食物即感不適,小便量少,舌淡紅苔白,脈細澀。查體生命體征平穩,劍突下壓痛陽性。輔助檢查示:大便潛血陽性,血常規正常。辨證為濕熱內蘊,灼傷胃絡。
脈癥合參,遵唐容川《血證論》便血治法,予以仲景黃土湯加止血藥物治療,處方:灶心土30 g(包煎)、干姜12 g、白術12 g、生地炭15 g、黃芩10 g、阿膠10 g(烊化)、炙甘草3 g、白及6 g、厚樸12 g,上藥以水煎2次,共取藥汁200 mL,分2~3次服完,每日1劑。
服用7劑以后,復查血常規、大便潛血實驗均為陰性。未解柏油樣便,然仍感胃脘部飽脹不適,口干,口苦,舌暗紅苔薄黃膩,脈細數,故二診時予以和胃益氣、和血清火之法,以麥門冬湯加減,處方:
麥門冬 20 g、太子參 15 g、生地黃 15 g、山楂 12 g、佛手 12 g、柴胡 10 g、枳殼 10 g、梔子 15 g、牛膝 6 g、大棗 6 枚,上藥以水煎 2 次,共取藥汁 200 mL,分 2 次服完,每日 1 劑。服用 15 劑以后,上述癥狀明顯減輕。繼守上方,再服 7 劑后,上述癥狀消除。隨訪 3個月后,病情平穩,未再復發。
2.2 討論 本病為濕熱蘊結,胃失和降,胃絡灼傷,脾氣虛寒,失于統血,運化失常,使得血難以行于脈中,故而溢于胃絡,從胃而出順大腸而下,繼而排除體外,所以見便血。據《血證論》中脾胃虛寒型便血記載遂予以仲景黃土湯治之,于是二診時便血即已停,然二診時卻出現了與脾胃虛寒型完全不同的傷津癥狀,考慮該患者有反復大便解柏油樣便病史,此種情況與《血證論》中記載的“血已止,然血為陰,瘀血未去,陰津不生,郁火相傷,且新血不能循脈而行”,故見口干口苦,氣血同源,胃氣未復,運化不暢。所以予以麥門冬湯和胃益氣,另加清泄氣血分之梔子、牛膝,山楂消食化瘀。三診時上述情況即得到明顯緩解,故繼守上方,以鞏固療效。
3 便秘
大腸傳送糟粕,為濁道當屬于血,唐氏認為因血而致便秘者,不外乎由失血、血燥、瘀血閉阻而導致。失血而便秘者以四物湯加麻仁治之,加桃仁潤腸通便、活血化瘀。血燥者以四物湯加桃仁潤腸通便,酒制大黃瀉下通便。瘀血閉結者,用桃仁承氣湯蕩滌瀉下、活血化瘀治之,或用失笑散活血化瘀,加杏仁、桃仁、當歸潤腸通便。
3.1 典型 病 例某男,77 歲,因“反復大便干結不通3 年加重 1 個月”而就診。自訴 3 年前曾行內痔手術,后反復大便干結,排出不暢。就診時見面起皮屑,皮膚瘙癢,見抓痕,口干,大便干結不通,每3~5 天解大便 1 次,量少,小便尚可,舌暗紅苔薄黃膩,脈細澀。腸鏡示:大致正常腸黏膜。脈癥合參,辨證為血燥型便秘,處方:全當歸 15 g、熟地黃15 g、赤白芍各 12 g、桃仁 10 g、酒制大黃 10 g(后下)、麻子仁 15 g、白蒺藜 12 g、白鮮皮 12 g、炙甘草6 g,上藥以水煎2次,共取藥汁200 mL,分2次服完,每日1劑。
服藥14劑以后復診見皮膚瘙癢減輕,大便干結稍有減輕,每2~3天解1次,納食較前明顯增多,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細。上方基礎上加厚樸12 g順氣通腸,杏仁10 g降逆肺氣、潤腸通便,繼續服用14劑,上述癥狀明顯緩解。
以上藥物作為丸藥,服用1個月后,大便每日均有,停藥繼續觀察,囑患者飲食清淡營養易消化食物,隨訪 3 個月,病情平穩,未再復發。
3.2 討論 本病為血燥難以濡養,肌膚失潤,風起血燥,見皮膚瘙癢,面起皮屑;大腸濁道屬于血,血燥難以濡養大腸,可見大便干結,數日一解。所以根據《血證論》血燥型便秘以四物湯加桃仁、酒軍、麻子仁養血潤腸通便,白蒺藜、白鮮皮祛風止癢,赤芍、生甘草調和諸藥。故二診情況有所改變,考慮該患者為年老體衰之人,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疾病當從肺論治,故加厚樸以順氣通腸,杏仁降逆肺氣、潤腸通便。三診時諸癥皆有明顯改變,考慮本病為慢性病當以丸藥治療,故以上方藥做丸劑繼續服用1個月,并囑患者注意飲食。
參考文獻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39-143
[2]清·唐容川.血證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