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典型的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血清學特點是具有多種自身抗體,其基本的病理改變是免疫復合物介導的血管炎,可出現全身多系統的損傷。筆者應用醋酸潑尼松、硫酸羥氯喹聯合益氣養陰合劑治療氣陰兩傷型緩解期系統性紅斑狼瘡,療效滿意,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診斷標準 參照199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關于系統性紅斑狼瘡修訂的診斷標準:
①頰部紅斑;②盤狀紅斑;③光敏感;④口腔潰瘍;⑤關節炎;⑥漿膜炎;⑦腎臟病變;⑧神經病變;⑨血液學異常;⑩免疫學異常; 抗核抗體異常。
上述分類標準中,符合4項或4項以上者,在除外腫瘤、感染和其他結締組織病后,可診斷為系統性紅斑狼瘡。
1.2 辨證標準 參照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氣陰兩傷證:主癥:面部紅斑,口瘡,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心悸氣短,咽干口燥,脫發,失眠;次癥:關節疼痛,耳鳴,煩躁,小便短赤;舌脈:舌紅、苔少,脈細。
1.3 一般資料 選擇 2010 年 10 月~2012 年 3 月云南省中醫醫院風濕科緩解期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共60 例,隨機分為 2 組各 30 例。治療組男 2 例,女 28 例;年齡 18~56 歲,平均\\(33.33±11.41\\)歲;病程 6 月~10 年。對照組男 1 例,女 29 例;年齡18~54 歲,平均\\(31.97±11.49\\)歲,病程 6 月~11年。2 組患者年齡、病程、性別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醋酸潑尼松 10 mg,每天 1 次,口服;硫酸羥氯喹100 mg,每天 2 次,口服。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益氣養陰合劑\\(以黃芪生脈飲合二至丸加減\\)治療。處方:黃芪30 g,太子參、麥冬、丹參各 20 g,五味子 10 g,女貞子、旱蓮草、白茅根各 15 g,甘草 5 g。每劑煎3袋,每袋 100 mL,約含生藥 50 g。每次 100 mL口服,每天3 次。
2 組療程均為治療 2 月。
3 觀察項目與統計學方法
3.1 觀察項目 觀察臨床療效及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及體征變化,以面部紅斑、口瘡、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心悸氣短、咽干口燥、脫發、失眠采用癥狀程度記分,分為輕 1 分,中 2 分,重 3 分,每 10 天觀察其變化,統計治療前后總積分,分析癥狀緩解的情況。檢測治療前后血沉\\(ESR\\)、C- 反應蛋白\\(CRP\\)、抗核抗體\\(ANA\\)滴度等指標并進行比較。
3.2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4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 臨床療效標準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制定。
臨床控制:治療后主癥消失,主要化驗指標\\(CRP、ESR、ANA滴度\\)恢復正常。
顯效:主癥經治療后好轉,主要實驗室指標趨于正常。
有效:主癥經治療后有所改善,主要實驗室指標數值有所下降。
無效:主癥經治療后無改善,甚至惡化,主要實驗室指標無變化。
4.2 證候療效標準 依據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制定。臨床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 。顯效:
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 。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 。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注:
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為:\\(治療前積分 - 治療后積分\\)/ 治療前積分×100%。
4.3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 1??傆行手委熃M為96.67% ,對照組為 80.00% ;控顯\\(臨床控制和顯效\\)率治療組為70.00%,對照組為 40.00% ,2 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 < 0.05\\),說明說明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
4.4 2組證候療效比較 見表2??傆行手委熃M為90.00% ,對照組為 66.67% ,2 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4.5 2組治療前后臨床證候總積分比較 見表 3。治療后2 組臨床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 \\(P <0.01\\),治療組積分降低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
4.6 2組療前后ESR 、CR P比較 見表4。
治療后2組ESR、CRP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治療組2項指標降低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有顯著性或非常顯著性意義\\(P<0.05,P<0.01\\)。
4.7 2 組治療前后 ANA 滴度比較 見表 5。治療后2 組低 ANA 滴度病例數均增多,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治療后治療組低ANA滴度病例數多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
4.8 不良反應 2 組患者血、尿常規、心電圖、肝腎功能在觀察期間均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對照組有2 例患者服藥后出現視物模糊、畏光癥狀,均不影響治療。
5 討論.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導致 T淋巴細胞減少、T抑制細胞功能降低、輔助性 T 細胞與調節性 T 細胞平衡絮亂及功能異常、B 細胞過度增生,產生大量自身抗體,與體內相應自身抗原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在皮膚、關節、小血管、腎小球等部位,在補體的參與下引起急性炎癥及組織壞死;或抗體直接與組織細胞抗原作用,引起細胞破壞,從而引起機體的多系統損害。目前臨床上尚無根治此病的藥物,治療的目的是為了阻止或延緩內臟受累速度,改善癥狀及預后,減少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硫酸羥氯喹的療效目前認為與其免疫抑制與抗炎作用有關。
對照組用醋酸潑尼松及硫酸羥氯喹取得一定療效,但有2例患者出現視物迷糊、畏光,考慮和硫酸羥氯喹的副作用有關。
治療組中藥與西藥同用不僅提高了療效,還減輕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毒副作用,即能減毒增效,縮短療程,降低復發率,有利于激素撤減。
益氣養陰合劑是根據云南省中醫院風濕科常見病種優化診療方案制定的協定方藥,方以黃芪補氣升陽、益氣固表為君藥。太子參補氣生津以補肺,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麥冬養陰清熱,潤肺生津;太子參及麥冬合用,則益氣養陰之功益彰;五味子斂肺止汗,生津止渴,共為臣藥。女貞子滋養肝腎,旱蓮草養陰益精,二藥合用即為二至丸,能共湊補益肝腎、滋陰烏發及明目之功效;丹參活血化瘀;白茅根涼血止血。四藥合用,協助臣藥滋補肝腎、同時能活血化瘀,改善心、肺、腎功能,同時丹參和白茅根合用還能起到保腎排毒的作用,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該方具有益氣養陰、滋補肝腎之功效,經臨床驗證表明是治療氣陰兩傷型緩解期系統性紅斑狼瘡安全有效的藥物。
[參考文獻]
[1]吳東海,王國春.臨床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04-305.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ZY/T001.1~001.9-94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50-152.
[3]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