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征\\(IBS\\)是臨床上極常見的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是一組以腹痛、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腹瀉、便秘交替\\)及大便性狀異常為特征的臨床癥候群,缺乏可以解釋癥狀的形態學、細菌學及生化代謝等異常的證據。其發病機制至今仍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本病的發生與社會心理因素、遺傳易感性、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敏感性增加、炎癥、腸道菌群失調及腦 - 腸軸的改變等有關。本病的發病率較高,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及腹瀉便秘交替型 3 種類型,其中以腹瀉型為最常見。腹瀉型 IBS當屬中醫學泄瀉范疇,證型多屬肝郁脾虛,寒熱夾雜,筆者根據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以柴胡桂枝干姜湯為基本方,辨證應用在腹瀉型IBS上,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46 例患者均為門診病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 23 例,男 10 例,女 13 例;年齡 21~43歲,病程 1~6 年。對照組 23 例,男 9 例,女 14例;年齡 18~40 歲,病程 1~5 年。2 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證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均符合羅馬Ⅲ之診斷標準,均無胃腸手術史,治療前進行血、尿、大便常規,肝腎功能檢查,X 線鋇灌腸造影或腸鏡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等。中醫證型均屬肝郁脾虛,寒熱夾雜型,辨證要點:腹脹腹痛、腸鳴腹冷、大便溏瀉、脈弦、舌淡胖、見齒痕、苔白微黃。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予常規西醫治療:馬來酸曲美布汀片、雙歧桿菌改善胃腸運動功能、調節腸道局部內環境,減少腸內產氣等,同時輔以必要的心理治療。
2.2 治療組 在上述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柴胡桂枝干姜湯。處方:柴胡 15 g,桂枝、干姜、天花粉、黃芩、煅牡蠣各 10 g,炙甘草 6 g。以水1 200 mL,煮取 600 mL,去渣,再煎取 300 mL,相兌分2 次早、晚飯后 1 h 溫服。
連續服藥 2 周為 1 療程,治療 1 療程后停藥。隨訪 3 月。
3 觀察指標與統計學方法
3.1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變化及睡眠情況,癥狀改善前每天記錄大便次數、性狀、腹痛情況、睡眠情況。
3.2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x±s\\)表示,采用 t 檢驗和χ2檢驗,使用 SPSS13.0 統計學軟件包。
4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 療效標準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統計。顯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或消失,每天解大便1 ~3次,近似成形,黏液明顯減少。
好轉:臨床癥狀好轉,每天解大便少于3次,便溏爛不成形,黏液減少。
無效:腹痛及大便異常等癥狀無變化或加重。
4.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治療組顯效率為52.17%,總有效率為95.65%;對照組顯效率為13.04%,總有效率為91.30%;2組顯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4.3 2組腹痛腹瀉緩解時間、睡眠改善時間、3 月復發率比較 見表2。2 組腹痛腹瀉緩解時間、睡眠改善時間、3 月復發率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
5 討論
腹瀉型IBS屬中醫學泄瀉范疇。本病以 20~40歲中青年女性居多。病程遷延反復,現代醫學缺乏特異性生化異常的指標和儀器檢查,只有相關癥狀長期困擾患者,尤其對于反復求醫者,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心理及經濟負擔。 《景岳全書·泄瀉》有明確的論述:“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脾胃受損,運化失司,小腸無以分清別濁,大腸傳化失司,水反為濕,谷反為滯,合污而下,發為泄瀉,病位在腸,關鍵病變臟腑為脾,與肝、腎密切相關;由于病程遷延反復,患者常伴有情志失調、失眠、抑郁、焦慮等因素,極易導致肝氣郁結,影響肝臟疏泄功能;病變日久可導致脾腎兩虛。
臨床病機上常以肝郁脾虛、寒熱錯雜、虛實并見為特點。柴胡桂枝干姜湯出自《傷寒論》第147條,原文為“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痹摲綒v代均被認為是治療少陽兼水飲的方劑,未言可治“下利”,然水飲內蓄,滲于腸間,每多見腹脹、腹瀉。方中柴胡、黃芩疏利肝膽、和解少陽取小柴胡湯之意,干姜、炙甘草溫中健脾、溫補脾陽取理中湯之意,另有桂枝配干姜加強溫中祛寒之功,桂枝配甘草強心取桂枝甘草湯之意,牡蠣配天花粉益陰軟堅;本方寒溫并用,肝脾雙調,符合腹瀉型IBS肝郁脾虛,寒熱錯雜病機,臨床辨證應用,每獲良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Dros s man DA.The functional gas trointes tinal dis ordersand the Rome Ⅲ process [J].Gas 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1390.
[2]孫傳勝.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370.
[3]賈春華.柴胡桂枝干姜湯及其合方治療腸激惹綜合征心法[J].浙江中醫雜志,2003,38\\(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