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歷代文獻對“濁”、“毒”均有記載,但多散見于各種文獻的片斷描述中。而把“濁毒”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論述,始于河北省中醫院李佃貴教授針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研究。筆者受此啟發,探討濁毒與痛風尿酸毒性的相關性。
1 中醫對濁毒的認識
“濁”,不清也。有濁氣,濁陰之別?!皾釟狻笔窍鄬τ谇鍤舛??!皾彡帯笨勺鳛闄C體正常代謝產物而存在,如汗,淚,涕,二便等,亦可因臟腑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作為病理產物存在,如痰,膿等?!督饏T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曰:“清邪居上,濁邪居下”。故許多醫家認為濕濁同類,濁為濕之甚,濕易去而濁難除?!岸尽?在中醫學淵源流長,歷代醫家對“毒”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主要歸納為:
①藥物或藥物的偏性。
②峻烈易傳染的外感邪氣,如戾氣,雜氣及各種非時之氣。
③病癥,如癰毒,濕毒,陰毒,溫毒等。
④特殊的致病因素,如水毒,漆毒,瀝青毒等。
⑤藥物的毒副作用。
目前多認為毒之成因,一般有兩種途徑,或由于外感火熱,從血分而為毒;或由于脾虛濕盛,積濕成濁,久而化熱,熱蘊成毒。
“濁”性重濁,粘滯,稠厚,“毒”性暴戾,頑固。濁邪致病,易流于脈絡,阻滯氣機,膠著不去而易釀毒性,而毒邪傷人其性善變,損害氣血。二者相生互助,相挾為患,稱為“濁毒”。故濁毒之病性兼有二者的特性。其致病更廣泛,兇險,纏綿難愈。具有易入血入絡,耗氣傷陰,阻滯氣機,壅滯脈絡等致病特點。濁毒既是一種對人體臟腑經絡及氣血陰陽均能造成嚴重損害的致病因素,同時也是指由多種原因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運行失常,機體內產生的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蘊積體內而化生的病理產物。
2 關于痛風尿酸毒性的現代研究
痛風尿酸毒性是指增高的血尿酸在致痛風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尿酸是嘌呤代謝的終產物。血漿中的尿酸98%以尿 酸 鈉 的 形 式 存 在。 人 類 血 尿 酸 濃 度200~450umol/L\\(3.5~7.5mg/dL\\),健康男性血尿酸水平是女性的1.2倍左右。人類尿酸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哺乳動物。從進化角度講,這種血尿酸水平的維持可能對人類長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靈長類動物長壽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抗活性氧機制的存在。通過這一機制的抗氧化物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尿酸被認為是另一種抗氧化劑。人類尿酸水平是其他哺乳類動物的10倍左右,人的血尿酸水平也是維生素C的6倍左右,因此尿酸被認為是人血中最初的抗氧化劑[3-5]。
當各種原因導致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體內血尿酸濃度升高,一般認為男性血尿酸水平大于416.5umol/L,女性大于386.75umol/L,可診斷為高尿酸血癥。當增高的血尿酸超過其溶解度,遂形成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組織中,引起痛風的癥狀、體征。高尿酸血癥是痛風發生的最重要的生化基礎。
Liu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譜-二極管陣列監測器技術檢測和鑒定了痛風患者血清和尿液中的新生物標志物,通過對標志物在痛風不同時期的對比發現,與間歇期痛風相比,急性期痛風患者嘌呤、蛋白質,以及葡萄糖代謝異常更為顯著,急性期由于鳥苷代謝的原因促使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歐洲指南指出高尿酸血癥是痛風發作的唯一重要因素,且血尿酸濃度與痛風發生關系密切。
Campion等的 研 究 證 實,血 尿 酸≥0.6mmol/L時痛風的發生率為30.5%;而血尿酸<0.42mmol/L\\(<7.0mg/dL\\)時痛風的發生率僅為0.6%。
3 濁毒與痛風尿酸毒性的相關性
3.1 病邪形成方面因于先天因素或飲食不節,嗜食肥甘,或臟腑功能失調,傷及脾、肝。脾傷則運化失司,肝傷則疏泄失常,致氣機升降失常,水濕內停,日久濕濁凝聚,停滯臟腑血脈,郁而不解,蘊積成熱,熱壅成毒,形成濁毒內蘊之勢。濁毒外則流注經絡骨節,內則流注臟腑,進一步阻礙氣血津液的運行,引起肢體、關節的疼痛,痛風結節,甚則發為石淋、關格。而痛風患者發病前多有暴飲暴食,或素喜飲酒,進食高嘌呤食物的習慣,如動物內臟、濃肉湯、火鍋、沙丁魚等,致血尿酸水平急劇波動或持續高濃度,過飽和的血尿酸就會析出結晶沉積在組織,引起痛風發作。故濁毒生變的實質與痛風尿酸毒性的形成和作用可謂源同名異。
3.2 病因病機方面臨床有許多高尿酸血癥患者無任何癥狀,但常具有肥胖、舌質紅、舌苔濁膩等特征,在中醫學的病邪性質屬“濕濁”,也就是體內的血尿酸不再是精微,而成為血中的濁邪。隨著血尿酸濃度的持續升高,其作為一種獨立的致病因素而存在。當臨床出現痛風的各種癥狀時,尿酸的毒性也日漸顯現。
中醫學認為其本質是機體代謝失常,氣機壅滯,濕濁內瘀,釀生毒性,濁毒內蘊,相挾為患,阻滯氣機,壅塞血脈,再傷臟腑氣血。由濁致毒的變化與尿酸毒性的形成,二者均既為病理產物,亦為致病因素,對于機體都是一種漸進損害的病理過程。
3.3 致病特點方面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病前沒有任何先兆,夜間發作的急性單關節或多關節疼痛通常是首發癥狀,疼痛進行性加重,呈劇痛,局部腫脹,發熱、紅及觸痛明顯。此與濁毒之邪暴戾,易入血入絡,阻滯氣機,壅滯經脈等致病特點相合。尿酸鹽結晶過度沉積在局部組織可形成痛風石,破潰后可見白色粉末狀或糊狀尿酸鹽結晶碎塊,反復發作,經久不愈。
《靈樞·賊風》謂“有所傷于濕氣,藏于血脈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此正合濁毒之重濁、粘滯、稠厚、頑固、纏綿難愈之性。
3.4 歷代醫家多從濁毒論治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明代朱丹溪《格致余論·痛風論》:“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阻,己自沸騰……熱血得汗濁凝澀,所以作痛,夜痛甚者,行于陰也……痛風乃濁毒瘀滯使然……此濁毒之邪非受自于外,而主生于內”。呂金倉指出,李佃貴教授之濁毒學說認為,過高的血尿酸作為病理產物,一旦成為致病因素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即成為濁毒。許彥來等整理李富玉教授經驗,認為痛風性關節炎的病因是高尿酸血癥,乃濕濁之毒,內生濕濁毒邪是痛風發病的關鍵。周曉勇等認為本病因脾胃功能失調,復因飲食不潔,釀生濕濁,流注關節,郁閉發熱而為病。
4 結語
綜上所述,從濁毒致病的形成,病因病機,致病特點,與痛風尿酸毒性的形成,病理特點,臨床表現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性。據此提出濁毒是痛風病變的危險因素及致病因素之一。在痛風急性關節炎期濁毒作為病變的主要矛盾主導著病機的變化。近年來,隨著痛風和高尿酸血癥的發病率逐漸上升,對其研究漸成為熱點,濁毒與痛風尿酸毒性存在相關性為臨床治療開辟了一條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