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證是指不正常的出汗,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常見的有自汗、盜汗、黃汗、絕汗、紅汗、戰汗、半身汗等。 茲舉幾例如下。
1 陰虛火旺盜汗
女,50 歲,教師,2011 年 4 月 24 日就診。 自訴 2月來盜汗不止,汗出濕衣,嚴重時每日夜間換衣兩三次,伴口干舌燥,喜冷飲,五心煩熱,體倦,神疲乏力,舌質光紅,無苔,脈細數。 辨證:陰虛火旺證。 治宜滋陰降火、固表斂汗。 當歸六黃湯加減:當歸 10 g,生地黃 10 g,熟地黃 10 g,黃連 3 g,黃芩 10 g,黃柏 6 g,黃芪 20 g,銀柴胡 6 g,烏梅 10 g,五味子 6 g。 水煎服,日 1 劑。 服藥 7 劑后患者病情好轉,繼服 7 劑后癥狀消失。
按: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汗》云:“陰虛盜汗,治當補陰以營內”,當歸六黃湯為治療陰虛盜汗的良方,方中當歸養血,生地黃、熟地黃補陰,三黃苦寒瀉火堅陰,黃芪倍用固表。 全方共奏滋陰降火、固表斂汗之效。方中加銀柴胡清虛熱,考慮患者汗出較多,更加烏梅、五味子收斂止汗。 眾藥合用,療效頗佳。
2 濕熱郁蒸黃汗
男,38 歲,農民,2012 年 8 月 21 日就診。 患者 1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汗出濕衣,衣服黃染,口苦,小便黃,在外院查肝功能、腹部 B 超、胃鏡均無異常,查體見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辨證為肝膽濕熱證。 治宜清肝泄熱止汗,予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6 g,黃芩 10 g,梔子 10 g,柴胡 6 g,澤瀉 10 g,車前子(包煎)15 g,生地黃 10 g,當歸 10 g,糯稻根 15 g。 水煎服,日 1 劑。 服藥 5 劑患者病癥未減,遂復診,細思之,龍膽瀉肝湯為清肝膽之名方,患者用之無效,遂追問病史,患者既往有嗜食辛辣、酗酒史,考慮酒性助濕生熱,熱郁中焦,與濕相搏,濕熱熏蒸,迫津外泄,故汗出色黃,患者為脾胃濕熱證,非肝膽濕熱證,龍膽瀉肝湯雖然清熱利濕,但是生地黃、當歸養陰補血必然助濕生熱,故予豬苓湯加減淡滲利濕,清熱止汗,藥物如下:豬苓 15 g,茯苓 20 g,澤瀉 10 g,滑石(先煎)20 g,地骨皮 10 g,浮小麥 30 g。 患者服藥 7 劑后癥狀消失。
按:本案患者體中有濕,加之喜食辛辣及酗酒,濕熱蘊于脾胃,迫津外泄,故汗出色黃,一診用龍膽瀉肝湯未見效果,是辨證不準確,后辨證為脾胃濕熱,但未用化肝煎、清中湯、瀉心湯等清利脾胃濕熱的方藥,而是采用豬苓湯加減淡滲利濕,豬苓湯出自《傷 寒 論 》,功 效 清 熱 、利 水 、養陰 ,本 案 去 養陰 之 阿膠,功在清熱利水,水道通利則邪熱也隨之而去,正如清代名醫張聿青在《張聿青醫案》中云:“治汗之法惟祛其熱不使熏蒸,并引導其濕熱下行,使熏蒸于胃者,從膀胱而滲泄,則不止其汗而汗自止矣。 ”
3 肺衛不固自汗
男,73 歲,農民,2012 年 5 月 12 日就診。 訴 1年前患急性支氣管炎,經靜脈滴注抗生素治療好轉后出現白天汗出,活動后加重,平時易于感冒,近 2個月來因勞累癥狀加重,遂就診,刻診:體倦乏力,面色無華,畏寒怕風,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辨證:肺衛不固證。 治法:益氣固表止汗。 方用玉屏風散加減:黃芪 30 g,白術 10 g,防風 6 g,糯稻根 30 g,麻黃根 30 g。 水煎服,日 1 劑。 服藥 5 劑后癥狀減輕,改為玉屏風膠囊口服鞏固治療。
按:患者既往患支氣管炎,雖經過西醫治療治愈,但患者年老,邪氣雖去,肺臟已虛,肺氣不足,表虛不固,營衛不和,汗液外泄,故予玉屏風散益氣固表止汗,麻黃根、糯稻根,性味甘平,入肺經,“肺合皮毛”,故可實表止汗,加強止汗之功。
4 瘀血內阻半身汗
女,38 歲,工人,2011 年 8 月 14 日就診。 訴夜間下半身出汗 2 年多,上半身無汗,午后及夜間發熱,多次就診,查看前醫所用方藥,有考慮陰虛盜汗,或以當歸六黃湯加減,或以麥味地黃丸加減,所用藥物為當歸、黃芪、黃芩、黃連、黃柏、生地黃、熟地黃、牡蠣、龍骨、癟桃干、浮小麥等藥,考慮營衛不和,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減,藥用桂枝、白芍、大棗、龍骨、牡蠣、黃芪等藥,但是患者服用上述藥物均無療效,刻診:舌質紅有瘀斑,苔白膩,脈弦澀。 細思之,患者舌脈均顯示有瘀血阻滯之象,依據中醫診法,舍癥從脈,故辨證:瘀血內阻、陰液不足證。 治法:活血化瘀、養陰止汗。 處方: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10 g,紅花 10 g,當 歸 10 g,牛膝 10 g,生 地 黃 10 g,熟地黃 10 g,甘草 6 g,麻黃根 15 g,浮小麥 30 g。 7劑,日 1 劑,水煎,分兩次溫服,1 個月后患者電話告知服藥 5 劑后癥狀消失,余下兩劑未再服,病情也未再復發。
按:局部出汗、盜汗常見的為營衛不和,陰液虧虛,前醫按此用藥無效,考慮治病必須四診合參,才能辨證準確,患者下半身出汗 2 年多,病程長,汗出過多,血脈澀滯,病情日重,病機為陰液不足,瘀血內阻,迫津外出,治療當活血化瘀,養陰止汗,王清任《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目》云:“竟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反而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是以知古人所言不虛,故本案采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加減收到很好的療效。
5 營衛不和半身汗
男,42 歲,干部,2010 年 4 月 5 日就診。 自訴出汗大半年,以左半身為主,伴失眠多夢,心慌,曾查頭顱 CT、甲狀腺功能測定、心電圖等無異常,間斷口服天王補心丸、玉屏風口服液、生脈飲口服液等藥效果不佳。 刻下:半身汗出,肢體酸楚,畏風,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辨證:營衛不和、陰陽失調證。 治法:
調和營衛、收斂止汗。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桂枝 9 g,白芍 18 g,炙甘草 6 g,生姜 3片,大棗 5 枚,龍骨(先煎)30 g,牡蠣(先煎)30 g,浮小麥 20 g,酸棗仁 20 g,烏梅 6 g。 水煎服,日 1 劑。
服藥 5 劑后癥狀減輕,再服 5 劑汗止癥消。
按:患者左半身汗出,乃營衛不和、陰陽失調所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贝硕挝淖忠馑际顷庩栂嗷ヒ来?,營陰要有衛陽固守,衛陽要有營陰滋養,本案方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桂枝、白芍調和營衛,龍骨、牡蠣收斂止汗。 汗者,心之液也,汗出過多則傷及心氣、心陰,心氣虛則心慌,心陰虛不能納陽則失眠,故合甘麥大棗湯,甘草、浮小麥、大棗養心益氣,更加酸棗仁養心安神止汗,烏梅清涼生津,酸收止汗,諸藥合用,藥證合拍,病自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