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為燥熱陰虛,津液不足,應及時滋陰清熱,補腎益精。平衡針灸是中醫治療的一種方法。糖尿病病變臟腑主要為肺、胃與腎,選擇肺俞、胃俞與腎俞進行針刺,可以有效降低血糖,調節胃腸功能。
我們使用養腎益精方聯合平衡針灸治療糖尿病,獲滿意療效,與單純平衡針灸治療對照,現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設計 采用隨機平行對照方法,在松原市中醫院中醫內科選擇門診患者100例;方案獲得松原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全過程跟蹤。
1.2 隨機分組 納入病例按拋硬幣方法分為兩組。
1.3 納入標準 ①年齡22 ~ 67歲。②辨證分型分為濕熱蘊結。③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其他疾病、證候或合并癥。②已接受相關治療并可能影響效應觀測指標。③伴有可能影響效應指標觀測、判斷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狀況。④嚴重心、肝、腎損害影響藥物代謝。⑤特征人群(孕婦、哺乳期、嬰幼兒、未成年人、高齡、精神病、病情危篤或疾病晚期)。
1.5 退出標準 ①未按干預方法治療,無法判定療效。②資料不全無法判定療效、安全性。③嚴重不良反應、并發癥,特殊生理變化等,難以繼續治療(不良反應者納入不良反映統計)。④使用影響療效藥物。
1.6 診斷標準 參照《糖尿病標準》。
1.7 治療方法 兩組均連續治療7d為1療程。臥床休息,避免疲勞及寒冷,多飲水,低嘌呤飲食。
1.7.1 對照組 平衡針灸,選擇肺俞、胃俞、腎俞、足三里以及三陰交穴,選0.3mm×40mm毫針,提插并捻轉。根據患者耐受程度辨證針灸治療。
1.7.2 治療組 養腎益精方,黃芪30g,大棗20g,茯苓15g,葛根10g,當歸15g,何首烏15g等,1劑/d,水煎1000mL,2次分服;針灸治療同對照組。
1.8 觀測指標 臨床療效、血尿酸、血壓、不良反應。
1.9 療效判定 連續治療2療程(14d),判定療效。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臨床診療方案》。顯效:血壓正常,局部無任何反應,活動如常,血尿酸降至正常范圍。好轉:血壓逐漸好轉,疼痛緩解,血尿酸下降,但未降至正常范圍。無效:血壓改善不明顯,活動仍受影響,血尿酸未下降。
1.10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x ± s)表示,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 果
2.1 基線資料 納入樣本100例均為松原市中醫院中醫內科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門診患者,兩組人口學資料及臨床特征均不存在差異性,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退出病例 觀察期間無退出病例。
2.3 脫落病例 觀察期間無脫落病例。
2.4 臨床療效 連續治療2療程(14d),臨床療效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5 生化指標 連續治療2療程(14d),生化指標治療組改善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3。
2.6 不良反應 觀察第14d,對照組10例出現頭暈、瘙癢、胃部不適等癥狀中的一種不良反應,6例出現頭暈、瘙癢、胃部不適等癥狀等不良反應;觀察第14d,治療組4例出現胃部不適、搔癢癥狀等不良反應。
3 討 論
糖尿病主要由脾胃功能下降,逐漸形成腎虧精虛、積熱內蘊,代謝分泌失調。葛根性甘涼,可提升脾胃清陽之氣,補充精氣;大棗性溫,味道甘甜,補脾益氣,養血安神,治療脾虛食少以及乏力等疾病效果良好;茯苓含有較多糖分,抗菌、抗病毒,可促進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提高抗病能力;何首烏養血調血,通調沖任,補腎之陰陽,使得腎中陰陽相互依存、轉化。針灸治療,選肺俞、胃俞、腎俞、足三里以及三陰交穴,可調和氣血、通絡止痛、活血化瘀。三陰交屬于足三陰交會穴,降糖效果顯著,同時健脾益氣、補充肝腎;胃俞與肺俞等穴位,溫陽益氣、補脾益腎等效果良好。通過行針,刺激下丘腦中樞調節血糖,激活糖代謝中的某些酶,逐漸提高胰島素受體的敏感性,使得胰島素生物效應發揮更好。針灸過程中可改善患者血清中脂含量,調節血液流變學。平衡針灸可效降低血糖含量,提升臨床治療效果。
平衡針灸結合中藥治療糖尿病療效顯著,顯著降低血糖含量,減少并發癥發生,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立川.平衡針灸與藥物結合治療糖尿?。跩].針灸臨床雜志,2005,11(12):78-96.
[2]韓彩云,劉石磊,王立寬.針刺治療Ⅱ型糖尿病31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8,07(02):102-114.
[3]張海燕,鄔偉魁,李芳,等.針藥結合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02(20):47-63.
[4]吳薇薇,高建蕓.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針灸治療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02(05):96-105.
[5]王文遠,馬忠立,鄭欣杰,等.平衡針灸對2型糖尿病血脂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01(23):20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