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乾麟教授為國醫大師顏德馨教授哲嗣,丹陽顏氏內科第三代傳人,是全國第四、五批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擅治心腦血管疾病,認為原發性高血壓多見肝陽上亢為標、肝腎陰陽兩虛為本的上實下虛證候,實證必損其有余,虛證宜匡扶正氣,以實現機體陰陽平衡。 現將顏老師辨治原發性高血壓的臨證思維特點探析如下。
1 診斷思維
顏老師習慣運用的診法是問診、望診、切診。 問診問病史長短,是否有頭痛、眩暈、便秘、心悸、咯痰、口苦、背寒,是否頻繁發作,性格是否急躁易怒等。 望診望患者面容,察舌質、舌苔。 切脈診。 面紅,舌質偏紅,苔黃,舌纓線存在,脈弦數為肝郁火旺之證;心悸,舌嫩紅或邊尖紅,有裂紋,苔薄少,脈細數為陰虛陽亢之證;眩暈,形寒肢冷,舌體胖嫩,或兼齒印。 脈細為陰陽兩虛之證;若脈左關弦滑洪,多提示肝陽上亢。
2 辨證思維
顏老師從“正虛邪實”立論探討高血壓病病機,認為機體臟腑功能失調,肝腎虧虛是高血壓病發病之本(正虛),而痰飲瘀血為高血壓病發病之標(邪實),故高血壓病應立足于調整臟腑功能。 該病早期多以實證或本虛標實為主,多見肝陽上亢,肝郁化火,陰虛陽亢,治療多以平肝降壓;中后期多以虛證為主,多見肝腎不足,陰陽兩虛,治療以滋養肝腎為主。
3 治療
早期多從肝陽上亢,肝郁化火論治。 肝為風木之臟,其性剛,主動,主升,如情志郁勃,或煩勞過度,則易于化火生風,上擾巔頂,則頭目眩暈、目脹耳鳴、心中煩熱、脈弦而有力。 其治當以平肝熄風,若間有挾痰者,不可專從痰治,蓋風動陽升,挾痰上行,火撤風平,痰亦自降也。 顏老師臨床習以鎮肝熄風湯或鉤藤散治療肝陽上亢之高血壓病患者。 顏老師體會,防風雖性發散,但實為風藥中之潤劑,為治頭痛頭暈之要藥,伍入清熱平肝劑中,不但不會滋生流弊,且有相輔相成之效。 若頭暈頭脹,面赤口苦等肝風上擾癥狀明顯,可加用鉤藤至 30 g,淮牛膝配鉤藤,清上引下,降血壓甚效;若肝陽亢盛,再加天麻、僵蠶、全蝎之類以增平肝之效;痰濁內盛者選加橘紅、瓜蔞、天竺黃化痰清熱;尺脈重按無力者,加熟地黃、山茱萸滋補腎元;心中熱甚者,加薄荷、生梔子清熱瀉火;頭痛明顯者,加夏枯草清泄肝火。 此法尤適用于以收縮壓升高為主的患者,藥后大多數患者血壓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頭暈、頭脹、心悸等自覺癥狀亦相應減輕或消失,有些患者血壓雖無明顯變化,而癥狀卻有明顯改善。
中后期多從陰陽兩虛,虛陽上擾論治。 顏老師認為,高血壓患者肝陽上亢日久必損陰液形成陰虛陽亢,若病情發展,陰虛更甚,可出現肝腎陰虛,病程再久可轉化陽虛,同時氣病及血,可見瘀血內停,經絡閉阻之象。 因此治療需在調補陰陽為主的基礎上,活血化瘀,攻補兼施,消除病理邪氣,重建機體氣血動態平衡,從而穩定血壓。 常取六味地黃丸合桂枝、懷牛膝、鉤藤、菊花等治之。 對于真陽不足,虛陽上浮之眩暈,宜溫潛浮陽,用附子與羚羊角粉配伍,附子溫陽散寒,羚羊角平肝息風,二藥合用,肝腎同治,溫潛并用,于陽虛眩暈者頗為合拍。
對于病史長久,臨床出現心悸、失眠,口唇舌質紫暗,心電圖提示有心室肥厚,眼底動脈狹窄,常加用黃芪、丹參、川芎、葛根等益氣活血藥,不但能消除癥狀,還能幫助控制心肌缺血、逆轉心室肥厚。
4 病案舉例
男,57 歲。 高血壓病史數年,血壓多在 180~200/90~110 mmHg(1 mmHg=0.133 kPa)。 B 超示腎上腺正常。 平時服用絡活喜和珍菊降壓片,降壓效果不理想。 時感頭暈乏力,頭面汗出,下肢萎軟。 近日又感頭暈陣發,頸強,面色潮紅,口不干,大便通暢,小便清長,夜尿每日 2~3 次,胃納正常。 舌淡紅苔薄黃,脈細而小弦。 辨證屬虛陽上浮之證,治擬溫潛浮陽。 處方:生石決明 30 g,天麻 15 g,鉤藤 18 g,黃連3 g,桂枝 3 g,熟附子 5 g,黃芩 6 g,川芎 15 g,車前草15 g, 夏 枯草 15 g, 萊 菔子 10 g, 牡 丹皮 10 g, 白 芍30 g,杜仲 15 g,懷牛膝 30 g,炙甘草 5 g,羚 羊角粉0.6 g。 水煎服,日 1 劑。 14 劑。 二診:頭暈好轉,頸強亦減,下肢有力,血壓 160/100 mmHg,口干,咽癢咳嗽痰黃,入夜打鼾,大便不成形。 舌紅苔薄黃,脈弦。 證見肝郁血瘀之證。 處方:珍珠母 30 g,生石決明30 g,天麻 15 g,鉤藤 18 g,黃芩 9 g,赤芍、白芍各15 g, 川 芎 15 g, 車 前草 15 g, 萊 菔子 10 g, 牡 丹皮10 g,夏枯草 15 g,桂枝 3 g,葛根 10 g,丹參 30 g,懷牛膝 30 g,炙甘草 5 g,羚羊角粉 0.6 g。 14 劑。 三診:
血壓 170/100 mmHg。 頭暈心悸,口干,神疲,下肢浮腫,不畏寒,胃力一般,大便成形,舌紅苔薄黃,脈細弦。 證屬肝陽上亢。 藥后患者血壓穩步下降,后停服珍菊降壓片,血壓穩定在 150~160/80~90 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