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脂肪肝
脂肪肝為肝細胞內脂肪過度沉積而成,臨床表現與《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肝脈\\)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非常相似。姚乃禮認為,人體異常升高的血脂、血糖、尿酸等均屬中醫“痰濁”范疇,“肥氣”之產生其根本原因在于脾胃運化失司,或運化不及,水谷精微蓄積留著為患。對本病的治療,應主要從運脾化痰、降濁活血立法,常用方劑有二陳湯、楂曲平胃散、柴胡溫膽湯、柴胡陷胸湯、丹梔逍遙散等,在辨證辨病的基礎上,酌情加入山楂、荷葉、絞股藍、何首烏、澤瀉、虎杖、決明子、菊花、女貞子、丹參、三七、大黃等經藥理研究有降脂作用的中藥。
姚乃禮強調本病的治療重點突出肝脾同治,充分發揮脾“主運化”之功能,脾之運化功能正常,則水谷精微能正常輸布,才不致停蓄為濁,并能及時傳導體內之糟粕。而適當通利二便、發汗則是導邪外出的有效途經。通利二便除藥物治療外,飲用茶水具有簡便廉效的特點,臨床常囑患者用山楂、荷葉煮水代茶飲,頗為患者接受;發汗則囑患者堅持鍛煉,每日堅持運動至適量出汗,促進多余脂肪代謝,又可促進“糟粕”排泄,是為“開鬼門,潔凈腑”在代謝性疾病中的應用。
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根據慢性乙肝的發病特點,參考中醫伏邪致病理論,濕熱疫毒侵入肝絡,每遇外邪六淫、內傷情志、飲食起居等誘發,造成本病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的原因在于,濕熱內伏同時合病絡脈瘀阻。認為病毒性肝炎的病機關鍵為“毒損肝絡”,“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虧虛則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根本原因,治療以清化濕熱、解毒活血為法,常用基礎方劑有逍遙散、當歸芍藥散、小柴胡湯、滋水清肝飲等,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的藥物如敗醬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土茯苓、草河車、蚤休、虎杖、山豆根等,常作為辨病用藥的選擇。
部分乙肝病毒攜帶患者,肝功能、乙肝病毒、肝臟形態等相關檢查均未見異常,對有困倦乏力、食欲減退、口干口苦、大便黏滯、小便黃等臨床表現的患者,可從清化濕熱、解毒活血的角度辨證施治,盡管檢查指標未見異常,但患者已存在臨床癥狀,可看作是病情發展或將要出現肝臟明顯損傷的前驅期,故其主張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特點及早干預,以免貽誤最佳治療時機。另一部分乙肝病毒攜帶患者,既無檢查指標的異常,又未出現任何臨床癥狀,因流行病學提示大部分慢性乙肝攜帶患者可出現慢性化,最終發展至肝纖維化、肝硬化,故其主張“即病防變”,多從調和肝脾氣血、佐以解毒為治,常以逍遙散為主方加減。
3、藥物性肝損傷
肝主疏泄,“體陰而用陽”。藥物性肝損傷常表現為脅肋不適、困倦乏力、納呆、小便黃,甚則身目黃染,生化檢查提示轉氨酶、膽紅素等升高。姚乃禮認為此是肝臟體用俱損之表現,治療應“體用并調”,疏肝理氣,調肝之用,滋陰柔肝,補肝之體。參以《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將肝病虛證的治則歸結為“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以調之”。臨床治療藥物性肝損傷常從疏肝健脾、滋肝化濕立法,常用方有逍遙散合茵陳蒿湯加減、小柴胡湯合茵陳五苓散等,并酌情加入藥理研究證實有降酶作用的中藥,如五味子、枸杞子、梔子、虎杖、龍膽草、垂盆草、雞骨草等,處方立法時尤善用這些藥物。五味子味酸入肝,滋補肝體,是為“補用酸”;焦梔子、龍膽草善清肝經濕熱,是為“助用焦苦”;黨參、炙甘草、龍眼肉微甘補脾,是為“甘味之藥”調之。
4、酒精性肝損傷
與藥物性肝損傷不同,酒精性肝損傷因長期大量飲酒所致,雖然二者造成肝損傷的結果相似,但在臨床證候特點方面,酒精性肝損傷有其特殊性。姚乃禮認為,酒精性肝損傷的基本病機為“濕熱內蘊,肝脾失調”。酒為大辛大熱之品,長期大量飲用,易耗散氣陰,脾運失健,釀生濕熱?!鹅`樞·營衛生會》云:“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薄督饏T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有“酒疸”病,具體表現為“心中懊儂而熱,不能食,時欲吐?!碧蘸刖耙嘀赋觥按蠛?,惟酒不冰,明其熱性,獨冠群物。人飲之使體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可見酒性之燥烈。
并指出飲酒過度致酒熱內蘊,上薰于心,升降受阻,形成酒疸病。嗜酒之人,濕熱蘊結于脾胃、肝膽,酒精性肝損傷患者除肝功能異常外,臨床表現為口臭口苦、食欲減退、精神萎頓、大便黏膩不爽、小便黃赤、舌苔厚膩等,屬典型的濕熱內蘊之象?!端貑枴の迮K生成》指出:“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意指辛熱耗散肝血肝陰,筋脈失養而拘急。認為酒精性肝病濕熱內蘊證與病毒性肝炎之濕熱內蘊證不同,前者病機特點在于酒飲傷及脾胃,日久延及肝膽,后者在于疫毒內伏于肝,病發首先傷肝漸及于脾胃。故酒精性肝病的治療,首要條件告誡患者戒酒,其次清化濕熱、疏理肝膽,繼以益氣滋陰。初起濕熱較盛時,常選茵陳蒿湯、甘露消毒丹、葛根解酲湯、胃苓湯、黃連溫膽湯等,濕熱消退后再擬滋補肝體、調補脾胃,常方選有柴胡四物湯、滋水清肝飲、一貫煎及《外臺》茯苓飲、逍遙散等善后。
5、肝纖維化
肝纖維化由長期慢性肝損傷演變而來,為慢性肝病進入肝硬化的過渡階段。姚乃禮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科研經驗,認為肝纖維化當按絡病理論進行辨治,針對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纖維化,提出“毒損肝絡”病機,指出肝纖維化的病理關鍵環節是“毒傷肝絡,痰瘀交阻”。本病辨治的病機關鍵環節是“毒損肝絡,正氣不足,痰瘀交阻”。據此認識創制出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活血化瘀散結、益氣健脾扶正、疏肝解郁通絡作用的芪術方,用于治療乙型肝炎后肝纖維化。方中茵陳清濕熱、退黃疸,《本草經疏》稱其為“除濕散熱結之要藥”;山豆根清熱解毒散結;莪術破血行氣、消積散結止痛;丹參、桃仁有活血祛瘀之效,主治瘀血阻絡諸證;黃芪、白術等益氣扶正;甘草甘緩補中,使攻而不傷正氣,補而不致助邪,三者合用益氣健脾,為固本之法。脾氣強健,則運化正常,濕熱可除,又能滋生化源,扶助正氣,有利于病體康復。諸藥合用具有益氣健脾疏肝、活血化瘀通絡、清熱解毒化濕之功。其他如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引起的肝纖維化,盡管病因各異,但最終致肝絡受損,其病機關鍵在于氣滯血瘀、痰濁內蘊,其治療亦以芪術方加減變通,并輔以針對病因的治療,如酒精損傷所致者重用清化濕熱之品;脂肪性肝病則重在宣化痰濁;充血性疾病引起的瘀血性肝纖維化則以活血化瘀、理氣通絡為主。
6、肝硬化
肝硬化是多種慢性肝病的歸宿,因病情復雜、病勢較重,治療難度較大。因我國以慢性乙肝肝硬化為主,姚乃禮認為肝硬化屬于伏邪范疇,濕熱疫毒的侵襲是肝硬化的始動因素,“毒”、“濕”、“瘀”、“虛”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致病關鍵,其正邪交爭,毒邪潛伏或發作,病情反復,纏綿難愈?!岸緭p肝絡,痰瘀互結,肝脾失調”是肝硬化的病機關鍵。與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不同,本病病機更為復雜,往往虛實、寒熱并存,所涉及臟腑更為廣泛,三焦氣機不暢,五臟六腑見虛,氣血陰陽失調,瘀血、痰濁、氣滯并存,治療頗為棘手。
針對復雜病機,姚乃禮從健脾柔肝、化痰散結、活血通絡著手,常用方劑有鱉甲煎丸、桂枝茯苓丸、大黃\ue40e蟲丸、桃核承氣湯、當歸芍藥散等。每合用重用鱉甲\\(40~50g\\)、生牡蠣\\(30~50g\\),兩藥味咸,最善軟堅散結,且鱉甲有破瘀通絡之功;不拘于中藥“十八反”之成見,常海藻、甘草同用,取其相反相激之用,以化痰軟堅,消有形之邪;肝“體陰而用陽”,肝硬化表現為肝臟失其柔和,故以枸杞子、五味子、白芍等陰藥以柔肝緩急;根據張子和“陳莝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營衛昌”的認識,對終末期肝硬化患者,常選小量\\(5~10g\\)熟大黃行氣通腑,促進腸胃糟粕的排泄?!渡褶r本草經》謂大黃“滌蕩腑實,推陳致新”,配合水牛角粉、生地等涼血活血之品,能有效預防肝性腦病的發生;針對頑固性低蛋白血癥,常以重劑黃芪\\(50g\\)配合阿膠、仙鶴草等糾正低白蛋白血癥,且生黃芪有補氣利水之功,可促進腹水和水腫的消散;治療肝硬化腹水,則從活血利水立方,因本病特點為“血不利則為水”,故病本在水液運行之道路閉塞,首先應“通閉解結”,其后“開鬼門,潔凈腑”才能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