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慢性腹瀉;隔姜灸;脾胃虛弱;脾腎陽虛;肝郁脾虛;脾虛夾濕;蒙脫石散;隨機平行對照研究
我們使用辨證分型選穴隔姜灸蒙脫石散治療慢性腹瀉,取得滿意療效,與西藥治療對照,現報告如下。材料與方法研究設計采用隨機平行對照方法,在西安市東方醫院內科選擇住院及門診患者100例;方案獲得西安市東方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全過程跟蹤。隨機分組納入病例按隨機數字表方法分為兩組。納入標準①年齡18~64歲。②脾胃虛弱、脾腎陽虛、肝郁脾虛、脾虛夾濕。③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其他疾病、證候或合并癥。②已接受相關治療并可能影響效應觀測指標。③伴有可能影響效應指標觀測、判斷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狀況。④嚴重心、肝、腎損害影響藥物代謝。⑤特征人群(孕婦、嬰幼兒、未成年人、高齡、精神病、病情危篤或疾病晚期)。如納入前正在接受藥物治療,經過洗脫期后符合納入標準,不視為排除病例。
退出標準①未按規定服藥無法判定療效。②資料不全無法判定療效、安全性。③嚴重不良反辨證分型選穴隔姜灸蒙脫石散治療慢性腹瀉隨機平行對應、并發癥,特殊生理變化等,難以繼續治療(不良反應者納入不良反映統計)。④使用影響療效藥物。退出病例按退出時療效納入療效判定。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內科疾病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照《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疾病部分》、《中醫體質分類及制定》。治療方法兩組均連續治療28d為1療程。蒙脫石散(杭州康恩貝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4198,3g/袋),3g/次,3次/d.對照組諾氟沙星膠囊(廣東邦民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2061,0.1g/粒),0.1~0.2g/次,2~3次/d,空腹口服?;颦h丙沙星片(河南天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4142,0.25g/片),0.25g/次,2次/d,空腹口服。
治療組辨證治療。隔姜灸,灸前行二便,取厚0.2~0.3mm,直徑2~3cm生姜薄片,刺入多孔,置艾柱上,放應灸穴位,點燃,5~10次,可多次燃燒施灸,部位呈紅暈無泡終止,1次/d,避免燙傷。
脾胃虛弱腹部疼痛,疲倦無力,大便時溏時瀉,進食后腹部脹痛,舌淡苔白,脈象虛弱。①隔姜灸:取穴足三里、脾俞、中脘、氣海等。②食纖維少強脾補氣且易消化食物,避生冷、苦寒食物,以防中中焦陽氣不調。③加強與患者溝通、開導、鼓勵。④協助肛部清潔,保持適宜溫度和清潔環境。脾腎陽虛瀉物清稀不化,天明肚臍周圍冷痛,瀉后轉好,肢體寒冷,舌部淡胖、白潤,脈象沉細,腰酸膝痛。①隔姜灸:取穴脾俞、中院、氣海、命門、足三里、腎俞、天樞等。②食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如栗子粥。避油炸、油煎及生冷食物。③提醒注意保暖。
肝郁脾虛便物稀爛,腹部脹痛,情緒壓抑、緊張,甚至惱怒;胸腹脹悶,舌部呈淡紅、薄白,脈象細弦,食量減少。①隔姜灸:取穴脾俞、肝俞、公孫、足三里、天樞、太沖等。用毫針,留針30min/次,1次/d.②宜進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花豆粥。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干燥食物。③調整患者情緒,進行引導與鼓勵。④減少或避免探視。
脾虛夾濕大便稀溏,食欲不良,進食后腹部脹痛,身體乏力。舌部白膩,脈象細弱。①隔姜灸:中脫、足三里、脾俞、氣海、三陰交等。②飲食偏清淡,如苡仁粥。③及時心理護理,保持好情緒,避免反復腹瀉。④多運動,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注意個人衛生。觀測指標臨床癥狀、不良反應。療效判定連續治療1療程(28d),判定療效。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痊愈:癥狀消失,大便成形,每日排便1~2次。顯效:癥狀明顯減輕,大便接近成形,每日排便2~3次。有效:腹瀉癥狀及排便次數和質量均有好轉。無效:癥狀無好轉甚至加重。
統計分析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結果基線資料納入樣本100例均為西安市東方醫院內科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住院及門診患者,兩組人口學資料及臨床特征具有均衡性(P>0.05),見表1.退出病例觀察期間無退出病例。脫落病例觀察期間無脫落病例。臨床療效連續治療1療程(28),臨床療效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討論慢性腹瀉屬"久泄",由感受外邪、情志失調、臟腑虛弱及飲食失調造成。治療過程中遵循運脾化濕原則。護理過程中護士要提高責任感,加強與患者溝通,及時排解患者不良情緒。腹瀉癥易反復,患者免疫力也大大降低,要保持清潔和適宜的環境,通風良好,避免直接吹風,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便后保持肛部衛生,干燥。密切觀察藥物副反應,一旦發生急性腹瀉,及時采取措施,加強保暖與休息。治療組對患者舌苔、脈象、臨床癥狀觀察后采取辨證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證明辯證治療要統籌治療,著眼于大體,結合望、聞、問、切的方式,搜集相關資料,根據具體情況,不斷完善相應護理措施,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貝政平,蔡映云。內科疾病診斷標準[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92.
[2]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疾病部分[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8-20.
[3]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68-70.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5.
[5]陳文彬,潘祥林。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5-47.
[6]謝進,黃正明。中藥制劑不良反應的防治對策[J].醫藥導報,2007(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