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的孕齡婦女迅速增加 , 目前對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存在爭議 , 由于醫療環境的影響 ,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經陰道分娩并未得到推廣 , 大部分醫務人員是秉著一次剖宮產 , 次次剖宮產的觀點[1], 而再次剖宮產術中出血嚴重影響了產婦的健康 , 因此探討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術中出血原因非常必要。本文對本院 2012 年 8 月 ~ 2015年 2 月實施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的 180 例產婦及同期首次剖宮產的 150 例產婦進行對比分析 ,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 2012 年 8 月 ~2015 年 2 月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的 180 例產婦為觀察組 , 年齡 22~36 歲 , 平均年齡 (28.6±3.8) 歲 , 分娩方式均采用剖宮產 ;選取同期初次剖宮產的產婦 150 例 , 年齡 20~32 歲 , 平均年齡 (27.6±3.4) 歲。
所有產婦均無嚴重并發癥、凝血功能障礙、貧血及多胎 ( 含雙胎 )。兩組產婦年齡、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 ,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 所有產婦均采用剖宮產術。
1. 3術中出血的診斷標準 將剖宮產術中出血量 >500 ml者視為術中出血。術中出血量估計采用面積法及體積法[2].
1. 4觀察指標 對兩組產婦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的發生率、術中出血量和術中出血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
1. 5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 表示 ,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兩組術中出血發生率及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34例, 占18.9% ;對照組術中出血 8 例 , 占 5.3%, 觀察組術中出血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出血量 (850±60)ml, 對照組出血量為 (550±20)ml, 兩組出血量比較 ,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 2兩組術中出血相關原因 觀察組出血原因 :宮縮乏力18 例 , 胎盤因素 6 例 , 切口延伸破裂 4 例 , 盆腹腔粘連 6 例;對照組出血原因 :宮縮乏力 6 例 , 胎盤因素 1 例 , 切口延伸破裂 1 例 , 盆腹腔粘連 0 例。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瘢痕子宮患者再次剖宮產時很可能發生出血 , 一旦大出血極易引起產婦失血性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DIC), 嚴重者可致產婦死亡[3].分析瘢痕子宮術中出血原因 , 可為臨床上減少瘢痕子宮術中出血提供指導。本文研究數據顯示 :宮縮乏力、胎盤因素、盆腹腔粘連及切口延伸破裂是術中出血的主要原因 , 分析原因 :①瘢痕子宮產婦因首次剖宮產易形成手術部位的粘連 , 致瘢痕子宮再次手術時手術時間延長 ,出血量增多 ;②瘢痕子宮下段質地脆弱 , 易撕裂 , 導致切口撕裂出血量增加[4];③胎盤因素的風險性顯著增高 , 尤其是兇險性前置胎盤 ( 胎盤位于前次剖宮產切口處的前置胎盤 ), 若兇險性前置胎盤伴胎盤植入 , 出血量可達 3000~5000 ml, 且切除子宮可能性大。
預防瘢痕子宮再次手術術中出血 , 首先應樹立正確的生育觀念 , 即在首次生育時盡可能采取陰道分娩 , 降低剖宮產率 , 若剖宮產不可避免 , 術中應謹慎規范操作 , 應用預防盆腔粘連藥物 , 加強圍手術期管理 ,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 提高首次手術質量 , 當瘢痕子宮再次手術時 , 術前須全面評估產婦病情 , 術者應有手術操作熟練的高年資醫師擔任 , 術中一旦發生大出血 , 可針對出血原因迅速止血。
綜上所述 , 瘢痕子宮再次手術術中出血量及出血發生率明顯增加 , 宮縮乏力、胎盤因素、盆腹腔粘連及切口延伸破裂是術中出血的主要原因。減少出血發生率 , 首先要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 , 降低剖宮產率 ;其次瘢痕子宮產婦術前須充分做好術前準備。術者應熟練掌握手術技巧 , 一旦大出血可沉著冷靜迅速應對。
參 考 文 獻
[1] 耿正惠 , 曹斌融 . 全國婦產科出血學術會會議紀要 .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 2001, 17(9):569.
[2] 樂杰 . 婦產科學 . 第 5 版 .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00:244.
[3] 郭俊 . 瘢痕子宮合并前置胎盤的剖宮產術的 57 例臨床分析 . 大連醫科大學 , 2011.
[4] 李芳 , 劉小英 . 瘢痕子宮再次妊娠 126 例回顧性分析 . 中國婦幼保健 , 2006, 21(6):80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