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前方骨性撞擊指的是受到慢性勞損或急性損傷等因素的影響 , 患者的脛骨越短與距骨遠端等部位的增生軟組織或者是骨性組織受到撞擊 , 以踝關節功能受限、腫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 , 屬于臨床治療中多發的一種疾病[1].文獻[2]指出 :踝關節前方骨性撞擊的發病率為 30%, 運動員的發病率略高為 40%.2013 年 1 月 ~2015 年 6 月本院救治的 50 例踝關節前方骨性撞擊患者為研究對象 , 給予關節鏡微創治療 , 以統計分析關節鏡微創在踝關節前方骨性撞擊治療中的療效 , 現將探究經過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選取 2013 年 1 月 ~2015 年 6 月本院診治的50 例踝關節前方骨性撞擊患者 , 其中男 34 例 , 女 16 例 , 年齡最大59歲, 最小15歲, 平均年齡(27.5±5.5)歲, 18例左踝,32例右踝, 病程6個月~5年, 平均病程(1.9±0.8)年?;颊咧?,34 例患者存在踝關節扭傷史 , 均存在踝關節疼痛 , 在活動后呈現加重趨勢。36 例患者存在踝關節腫脹現象 , 且踝關節背伸擠壓試驗結果是陽性?;颊呔炗喼橥鈺?, 且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1. 2方法 患者均實施關節鏡微創進行治療。術前 , 醫務人員對患者的脛骨前肌腱、內外踝、血管神經束走向等進行標記 , 選擇由美國施樂輝公司提供的關節鏡系統實施手術 ,角度為 30°, 直徑為 4 mm, 患者選擇持續硬膜外麻醉 + 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或全身麻醉進行手術 , 取仰臥位 , 以患者踝關節前外側為入路 , 并在伸趾肌腱外側進行穿刺 , 注入生理鹽水 (20 ml), 以保證患者關節腔的充盈度??v向切開患者皮膚 , 鈍性分離 , 以充分暴露患者的關節腔 , 在出現流水現象后 , 置入關節鏡進行探查。依次探查患者的三角韌帶、脛距關節前部、距腓韌帶等 , 避免損傷患者的隱神經與大隱靜脈。
通過關節鏡可觀察患者的瘢痕組織、增生滑膜等 , 活動患者踝關節 , 并對撞擊事件進行模擬 , 觀察與估算患者的撞擊范圍與撞擊部位。通過離子刀修整患者的關節軟骨 , 并于軟骨下骨外露部位使用克氏針以進行鉆孔 , 磨去骨贅。術后 , 需使用彈性繃帶對患者足踝部進行包扎, 同時冰敷24 h, 術后1 d,醫務人員指導患者開展踝關節背伸、股四頭肌等訓練 , 術后7 d, 患者拄拐下床活動 ;術后 17 d 負重訓練 ;術后 1 個月 ,運動量恢復正常 ;術后 6 個月即可恢復體育活動。
1. 3觀察指標與療效判斷標準 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與統計分析。術后 , 患者的踝關節不存在疼痛感 , 且活動無限制 , 步態正常 , 踝 - 后足的對線良好 , 為優 ;術后 , 患者踝關節疼痛偶有出現 , 步態較為正常 , 但在行走過程中存在輕微腫脹 , 運動活動中不適感明顯 , 為良 ;術后 , 患者步態異常 , 且日常生活活動中存在關節腫痛現象 , 無法參與運動 , 為中 ;術后 , 患者在行走或者是靜息狀態時 , 均存在疼痛感 , 關節活動受到限制 , 為差。優良率 =( 優 + 良 )/ 總例數×100%.
2結果
50 例患者中 , 優 35 例 , 良 10 例 , 中 5 例 , 治療優良率為 90%.術后患者均未出現血管損傷神經損傷以及感染等并發癥。
3討論
踝關節屬于人體日?;顒又谐惺茏畲筘撝亓康那P節, 行走過程中, 負荷量是機體重量的5倍[3], 極易受到損傷。
踝關節在受到扭傷或撞擊后 , 踝關節的部分功能仍存在 , 未受到患者重視 , 極易發生漏診 , 因此在臨床診斷中 , 如果患者在 MRI 診斷中為陰性 , 但仍存在體征與臨床癥狀 , 需再行關節鏡檢查 , 以降低漏診率 , 保證患者在最佳治療時間內接受治療[4].
此次探究中 , 50 例踝關節前方骨性撞擊患者 , 實施關節鏡微創治療 , 優良率為 90%.術后未見并發癥。
綜上所述 , 關節鏡微創在踝關節前方骨性撞擊臨床治療中的應用 , 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 , 而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 手術創口較小 , 術后恢復快 , 降低患者及其家屬的經濟負擔 , 可臨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周玉成 , 陳志偉 , 戴祝 , 等 . 關節鏡治療踝關節軟組織撞擊綜合征初步臨床應用體會 . 中國骨傷 , 2009, 22(4):303-304.
[2] 歐陽侃 , 王大平 , 陸偉 , 等 . 踝關節撞擊綜合征的關節鏡治療 .中國內鏡雜志 , 2011, 17(2):145-150.
[3] 蔡旻 , 李穎 , 傅庭斌 , 等 . 關節鏡治療空勤人員踝關節撞擊綜合征 12 例 .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 2012, 23(9):1053-1055.
[4] 楊家驥 , 劉云鵬 , 王星亮 , 等 . 關節鏡技術治療前外側踝關節撞擊綜合征 .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 2015, 23(8):696-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