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 足踝創傷性關節炎屬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主要是因創傷所引發的以關節軟骨退化以及繼發軟骨增生為主要病理的疾病[1].從治療角度出發 , 早期的足踝創傷性關節炎主要采用保守治療 , 有理療、局部封閉治療以及制動治療等 , 中晚期最常見的手術治療方式有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以及踝關節融合手術治療等[2].為了探討踝關節融合術治療足踝創傷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 , 本文選取 2013 年 2 月 ~2015年 9 月本院收治的足踝創傷性關節炎患者 80 例 , 并將其作為分析研究的對象 , 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資料來自于 2013 年 2 月 ~2015 年 9 月本院收治的足踝創傷性關節炎患者 80 例 , 所有患者都符合足踝創傷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將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 40 例。觀察組男 21 例 , 女 19 例 , 年齡 22~68 歲 , 平均年齡 (48.1±5.2) 歲 ;存在踝關節骨折或者脫位病史患者 31 例 ,繼發距骨骨折5例, 踝關節不穩4例;對照組男22例, 女18例,年齡 23~69 歲 , 平均年齡 (48.0±5.0) 歲 ;存在踝關節骨折或者脫位病史患者 30 例 , 繼發距骨骨折 7 例 , 踝關節不穩 3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實施保守治療 , 對患者實施理療以及制動治療等, 按照規范化的保守治療方法來執行。觀察組患者給予實施踝關節融合術治療 , 腰硬聯合麻醉處理以及常規消毒鋪巾后 , 根據關節炎的實際病變情況與畸形程度合理選擇手術入路與手術固定方式。針對脛距關節、內側沒有病變以及外側皮膚良好的患者可以實施外側入路。針對內外側都需要實施手術處理的患者進行前方入路。手術過程中對患者實施內外側軟組織的松解處理 , 及時糾正足內以及足外翻畸形 , 徹底清理患者的關節面 , 然后進行空心釘固定治療。踝關節融合為背伸中立位 , 0~5°外翻 , 0~10°外旋 , 實施支具固定。
1. 3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患者的踝后足評分情況 , 采用美國足踝外科協會所制定踝后足評分量表進行評分 ,主要包括患者的疼痛評分、功能評分、X 線評分以及總評分。觀察患者的優良率情況 , 具體優良率判定結果為 :優 90~100分 , 良 75~89 分 , 一般 50~74 分 , 差 <50 分。
1. 4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 表示 ,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 1兩組患者踝后足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功能評分、X線評分以及總評分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 2兩組患者治療優良率比較 觀察組優良率 90.0%, 對照組優良率 75.0%, 觀察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 ,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2.
3討論
目前 , 足踝創傷性關節炎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 , 患者中晚期將會出現踝關節疼痛、踝關節僵硬以及活動功能受限等 , 對患者生活質量水平的提升帶來嚴重影響 , 多發人群為青壯年人群或運動員。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 , 對足踝創傷性關節炎患者采用踝關節融合術治療的效果顯著。踝關節融合術的手術入路包括后側、內側、外側以及前外側等 , 需要根據患者的病灶情況與軟組織特點進行合理化選擇手術入路 , 最大限度緩解患者疼痛 , 恢復關節功能 , 治療效果顯著。
本研究中 , 兩組患者在踝后足評分以及治療優良率比較 ,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綜上所述 , 對足踝創傷性關節炎患者實施踝關節融合術治療 ,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治療優良率 , 效果顯著。\\(表略\\)
參 考 文 獻
[1] 孟慶陽 , 戚超 , 劉凱 , 等 . 微創踝關節融合術治療創傷性踝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分析 .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 ( 電子版 ), 2013,10(4):1591-1593.
[2] 周建波 , 唐康來 , 陶旭 , 等 . 經皮空心螺釘加壓固定踝關節融合術 . 中華骨科雜志 , 2011, 31(9):95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