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子宮肌瘤是婦科臨床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好發于40~50歲婦女,早期癥狀缺乏一定的特異性,少數表現為陰道不規則流血、白帶異常、腹痛等[1],給患者生理、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大大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治療子宮肌瘤以手術為主,傳統開腹手術療效尚可,但手術切口較大,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增加,大大延長住院時間,不僅給患者帶來更多的痛苦,還會增加經濟壓力,往往不易被患者所接受。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以微創、并發癥少、恢復快、傷口美觀等優勢,逐漸被臨床醫師及廣大患者所認可。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00例子宮肌瘤患者臨床資料,對比腹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0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35~58歲,平均年齡(43.2±4.5)歲;初產婦76例,經產婦24例?;颊呷朐簳r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陰道不規則出血、腹痛等,經B超檢查,全部患者均符合子宮肌瘤臨床診斷標準[2],其中單發性肌瘤63例,多發性肌瘤37例;漿膜下肌瘤41例,肌壁間肌瘤59例,其中有12例患者有既往盆腔手術史。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本組100例子宮肌瘤患者分為對照組(n=50)和觀察組(n=50),2組患者一般資料(年齡、產次、病癥等)比較(P>0.05),存在臨床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子宮肌瘤患者接受開腹手術,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取平臥位,常規消毒鋪巾,進入腹腔后認真探查,剔除肌瘤,常規縫合逐層關閉腹腔。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采用氣管插管麻醉,取截石位,消毒鋪巾。于患者臍部下緣或上緣做一條約1cm長的切口,將氣腹針穿刺臍孔處,建立二氧化碳氣腹,腹壓保持在12~14mmHg,將30°腹腔鏡置入。在腹部做3個或4個操作孔,在宮體內注入適量垂體后葉素,相關組織變白后,在突出部位切開肌瘤,采用"1"號可吸收線縫合。針對較大的子宮肌瘤,可以分兩層縫合,采用旋切器把肌瘤旋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排氣時間等,統計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科學評估。
1.4 統計學方法
在SPSS17.0統計學軟件中對本次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全部數據采用(%)和(xx±s)作描述,組內差異采用t和卡方檢驗,檢驗時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及術后情況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等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并發癥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發生女性生殖器官一種良性腫瘤,由平滑肌細胞增生形成,且存在少量纖維結締組織,多數患者早期癥狀不明顯,不易被患者所察覺。子宮肌瘤較小或無明顯癥狀,導致誤診率及漏診率較高,及時發現和積極治療,避免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影響。子宮肌瘤嚴重時將誘發大出血,引起急性下腹疼痛,造成腎盂積水甚至不孕,給女性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堅持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有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促進術后康復。
臨床治療子宮肌瘤以手術為主,傳統開腹手術雖療效尚可,但創傷較大,剔除過程中清除率相對不高,多數選擇切除子宮,給女性患者造成無法生育的后果。同時,因手術創傷大,術后易發生并發癥,延長住院時間,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疼痛。
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是目前流行的手術方法,有效彌補了傳統手術的不足,具有以下優點:(1)手術創傷小,皮膚美觀,符合女性對美的追求;(2)術后疼痛輕,住院時間明顯縮短,患者能更快回歸社會與工作中;(3)腹腔鏡手術保留了子宮,維持正常月經和生育能力,逐漸被女性患者所認可。但腹腔鏡手術對術者技術要求較高,需要熟練地掌握腹腔鏡下縫合技術[4],這就需要廣大臨床醫師加強學習,確保最佳的臨床效果。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及術后情況均優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可靠。因此,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肌瘤,能明顯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俊。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臨床效果對比[J].中國醫學創新,2011,08(13):29-30.
[2] 喬群。腹腔鏡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13):2052-2053.
[3] 伍慶萍。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手術24例臨床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8):181-182.
[4] 閆利弘。58例腹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剔除子宮肌瘤的臨床對比[J].中外醫療,2014,11(10):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