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痔在肛腸科是常見的一種疾病,臨床上的主要表現有肛墊部位出現生理性的肥大,肛周的血管出現淤阻的血塊,有時還會出現出血和脫出的情況,混合痔是痔發展到后期的狀況,占整個痔的 24% 左右,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健康[1].因此,本文對 80 例混合痔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然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具體結果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隨機選擇 2014 年 1 月到 2015 年 4 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混合痔患者 80 例進行分組研究,實驗組 40 例,其中男 26例,女 14 例,年齡在 18 歲 ~68 歲之間,病程在 5 個月到 6 年之間。對照組 40 例,其中男 27 例,女 13 例,年齡在 19~70歲之間,病程在 6 個月到 6 年之間。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基本資料上都沒有顯著差異,P>0.05,因此,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在進行手術之前,對所有患者都進行常規的腸道準備,進行椎管內麻醉,采用臥位進行常規消毒。對照組給予傳統的方法進行痔切除術,實驗組給予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形切除術進行治療。
對照組 : 應用手指進行擴肛,在母痣和肛緣皮膚出切開一個“V”行的切口,應用血管鉗將母痣夾住,然后向外進行拉,然后從根部進行切除。
實驗組 : 首先,對發生垂脫的位置進行復位,應用擴張器,將透明的肛鏡放入里面并進行固定,將向導器取出后讓垂脫痣上黏膜落到擴張器里面,在痣上黏膜充分顯露的情況下,根據每位患者發生病變的情況,進行直腸黏膜下面均勻的荷包縫合。然后,將吻合器打開到最大,將釘鉆頭深入到荷包線的上方,進行打結處理將其包扎到中心桿上。使用帶線器將荷包線從吻合器的側方拉出,將吻合器旋緊,然后將吻合器深入到肛門四厘米處,松開手柄后 30 秒,將其旋轉到半圈或 3/4 圈以后移出來。最后對吻合口進行 8 字加固并縫合一周。
1.3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數據資料應用 SPSS 20.0 軟件進行處理,所有的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 ± 標準差表示。統計處理采用 χ2和 t檢驗。P<0.05 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后疼痛情況的比較實驗組 87.5% 的患者疼痛可耐受,對照組 70.0% 的患者疼痛可以耐受,P<0.05.結果見表 1.【1】
2.2 兩組患者手術后不良反應情況的比較實驗組中有 1 例出現不良反應 ( 肛周發生感染 ),不良反應發生率是 2.5%;對照組中有 6 例出現不良反應,其中 1 例出現肛門失禁,2 例出現創口感染,3 例出現排尿困難,不良反應發生率是 15.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果見表 2.【2】
3 討論
痔是由于人類直立行走而產生的,混合痔時痔發展到最后階段的狀況,在肛腸疾病中痔比較常見的疾病,在學術界也是公認的難治之癥[2].臨床上進行非手術治療很難將混合痔的癥狀消除,目前,混合痔的治療主要是以手術為主,而手術的方式多種多樣,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吻合器在臨床手術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形切除術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式,在治療混合痔時效果顯著,同時可以減少手術后的疼痛程度,減少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3]. 該手術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將病灶去除,去除痔的臨床癥狀,并盡量保留肛墊組織,減少手術過程中對肛管周圍組織的傷害。臨床研究表明,該方法仍有一些術后并發癥,例如出血和感染等,但如果給予相應的處理,會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4].
本文對 80 例混合痔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對照組患者進行傳統的除痔手術,實驗組患者進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形切除術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 87.5% 的患者疼痛可耐受,對照組 70.0% 的患者疼痛可以耐受,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其次,實驗組中有 1 例出現不良反應 ( 肛周發生感染 ),不良反應發生率是 2.5%;對照組中有 6 例出現不良反應,其中 1 例出現肛門失禁,2 例出現創口感染,3 例出現排尿困難,不良反應發生率是 15.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這表明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形切除術和傳統的除痔手術相比療效更顯著,術后不良反應少,疼痛耐受程度好,因此,值得臨床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胡偉來 , 何海榮 . PPH 手術治療重度混合痔 68 例臨床分析 [J]. 河南外科學雜志 , 2011, 17(4): 29-30.
[2] 李學化 , 余智濤 , 王悅輝 , 等 . 多區域皮橋整形搭橋輔助 PPH 術治療環狀混合痔的臨床研究 [J]. 中國臨床新醫學 , 2011, 4(4): 318-320.
[3] 甄熙奎 , 左進 , 郭有雷 , 等 . PPH 治療混合痔 32 例臨床體會 [J]. 甘肅醫藥 , 2010, 29(5): 547-548.
[4] 肖海洋 , 楊萍萍 . 35 例混合痔 PPH 手術治療臨床效果分析 [J]. 中國保健營養 , 2012, 22: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