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手術治療已成為當前治療肝膽疾病的主要方式。據相關研究表明[1],患者在進行肝膽手術后,可能會并發胸腔積液,幾率約 33.02%,并且,若患者原發疾病越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也相對較高。
在患者發病期間,會出現相應癥狀,比如氣喘、胸痛、呼吸困難、低熱等,在患者發病期間,患者通常會表現為腹脹、胸悶、呼吸困難以及持續發熱等癥狀,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直接影響患者的術后效果,需給予積極處理?,F筆者選取我院從2014 年 1 月到 2015 年 2 月所收治的 41 例肝膽手術后并發胸腔積液患者,分析原因,并探討預防措施,具體的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從 2014 年 1 月到 2015 年 2 月所收治的 132 例進行肝膽手術患者,其中術后并發胸腔積液患者 41 例,所占的比例是 31.1%,其中男性患者 23 例,所占的比例是 56.1%,女性患者 18 例,所占的比例是 43.9%;年齡最小的是 20 歲,最大的是 71 歲,平均年齡是 (48.1±2.4) 歲;其中肝內膽管結石患者11例,所占的比例是26.8%,肝外膽管結石患者17例,所占的比例是 41.5%,膽囊結石膽囊炎患者 10 例,所占的比例是 24.4%,肝癌患者 3 例,所占的比例是 7.3%.
1.2 肝膽手術后并發胸腔積液的原因
1. 患者由于肝功能不全,在手術過程中,切斷肝周圍韌帶帶淋巴回流通路,術后常出現腋中線和鎖骨中線的腹水,如果患者術后發生中等量腹水,并且腹部壓力比較高,當腹水可經過受損膈肌,流入胸腔內,造成胸腔積液;2. 肝切除量多,由于肝葉被切除,致使發生低蛋白血癥,使得毛細血管膠體的滲透壓降低,進而形成形成胸水、腹水;3. 在手術過程中,肝周韌帶、膈肌遭到破壞,使得膈肌受到損傷,遭到破裂,進而形成胸腔積液;4. 腹腔內感染以及液體滲出通常伴有胸腔積液,主要是因為術后引流不暢、膈肌受損、感染等,致使發生滲出性胸腔積液;5. 在手術過程中,肝門阻斷時間長,由于肝細胞缺氧缺血,進而影響肝功能,加重低蛋白血癥,造成胸水、腹水;6. 膽囊炎癥重也可出現同側胸腔反應性積液;7. 長期臥床、術后活動少以及不同程度貧血等都是肝膽手術后并發胸腔積液的原因。
1.3 術后預防胸腔積液
在手術后,需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對肝功不好的患者給予保肝治療,增強肝功能糾正低蛋白,避免發生肝功能不全;在手術過程中,盡可能保護患者的膈肌,避免破壞;在手術后,加強巡視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臨床癥狀的變化情況,如果患者出現胸悶等癥狀時,需及時給予患者相關檢查,如床邊胸片、B 超等,以及時判定有無胸腔積液,分析癥狀的誘發原因,抓住最佳的治療時機;有肝硬化的患者,術后常規給予人血白蛋白和利尿劑;每隔 30~60 分鐘,協助患者翻身一次,指導患者有效咳嗽、深呼吸,避免出現肺不張、肺部感染。另外,手術人員需認真了解患者肝膽系統的解剖結構,并結合患者的病情,給予患者合理的手術方式,提高手術技術,同時,盡可能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手術環境,在手術后,縫合或者是結扎可疑的創面和管道,排除膽管梗阻因素,術后合理放置引流導管,確保引流的通暢性,積極預防胸腔積液,避免發生肝膽手術并發癥[3].
2 結果
本組的 41 例肝膽手術后并發胸腔積液的患者中,影響患者胸腔積液的因素包括術前肝功能狀況、術中出血量、年齡、腹水量、肝門阻斷時間等,本組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與護理,均治愈,并順利出院。
3 討論
肝膽手術由于不同患者的膽道疾病不同,手術方式也不盡相同,再加上患者身體情況、醫院條件等相關因素影響,治療效果不盡相同,在手術后,若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并發癥。
胸腔積液是一種常見并發癥 , 其誘發機制并不是十分明確,此種癥狀主要是和炎癥、膽汁回流以及膽道梗塞有直接關系[4].對此,我們需合理選擇手術方式、改善手術條件、提高手術技術,并針對胸腔積液的發生原因及病情,給予針對性治療。
總而言之,肝膽手術后易并發胸腔積液,其高危因素有患者自身肝功能狀況、肝切除量以及手術因素等,對此,需加強圍手術期預防護理,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對于已發生胸腔積液患者,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促使患者病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林建華 , 闞和平 , 周杰 , 等 . 肝移植及常規肝切除術后胸腔積液對比分析 [J]. 廣東醫學 , 2011, 32(6):707-709
[2] 范新萍 , 吳紅 , 譚洪育 , 等 . 中心靜脈導管置管引流治療手術后胸腔積液 [J]. 肝膽胰外科雜志 , 2010, 22(2):148-149.
[3] 王大偉 . 上腹部手術并發胸腔積液 17 例報道 [J]. 中國現代醫生 ,2010, 48 (15): 120.
[4] 莊卓男 , 張培建 . 肝性胸腔積液的預防和治療 [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 2011, 18 (4 ): 44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