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正處于老齡化社會的行列 , 加上生活方式的改變 , 使膽道疾病發病率呈日益上升趨勢 , 膽囊炎、膽結石切除膽囊的患者隨之增多[1]。臨床資料表明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病變十分有效 , 但是在臨床上可以見到一些患者存在術后腸粘連的情況 , 多由于術后出血感染、滲出物化學性刺激、膽功能紊亂等誘因造成。近年來 , 腹腔鏡手術一直是外科研究的熱點 , 也是微創外科的杰出代表。在治療膽道疾病時 ,具有安全可行、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本次對比兩組患者選擇不同手術方式切除膽囊的臨床療效和術后腸粘連的發生率?,F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2013 年 6 月~2014 年 6 月選取在本院外科擬行膽囊切除術病例 112 例 , 男 70 例 , 女 42 例 , 年齡 35~70歲 , 將其隨機分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組 \\(F 組\\)64 例和開腹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組\\(M組\\)48例;兩組患者均為擇期手術患者,術前完善相關檢查 , 行影像學和心肺腎等臟器功能檢查 , 無手術禁忌證。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比較 , 在年齡、性別、病程、疾病嚴重程度方面 ,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手術方式兩組均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F 組行三孔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 充分術前準備 , 仰臥左傾體位 , 硬膜外麻醉后 , 采用三孔法腹腔鏡進行手術 , 分離鉗進入腹腔鉗住膽囊 , 并逐步游離膽囊 , 進行膽囊摘除 ;M 組行開腹小切口膽囊切除術 , 充分術前準備 , 仰臥體位 , 硬膜外麻醉后 , 于右肋緣下約 2 cm 取小切口 , 將膽囊逐步剝離 , 摘除膽囊 , 縫合處理關閉腹腔。
1. 3觀察指標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 , 評價記錄兩組患者術后腸粘連發生率 , 術后出現腹脹、腹痛持續不緩解者給予 X 光檢查 , 以判斷術后腸粘連發生 ,對兩組患者隨訪 6 個月 , 詳細記錄術后腸粘連發生情況。
1. 4療效評價標準術后腸粘連診斷標準[2]:①X 線檢查發現積氣積液異常 ;②持續腹脹腹痛 , 腸鳴音亢進 ;③無論飲食與否均出現惡心嘔吐、腹脹不適 ;④術后 3~4 d 胃腸功能未恢復 , 出現排氣延長 , 排氣不暢。隨訪 6 個月 , 出現上述癥狀 3 條及以上即可診斷為術后腸粘連。
1. 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 表示 ,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F 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均優于 M 組 , 兩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M 組術后腸粘連 21例 \\(43.8%\\), F 組術后腸粘連 4 例 \\(6.3%\\), 兩組比較 ,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3討論
術后腸粘連是腹部手術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 , 嚴重時會導致粘連性腸梗阻。據報道開腹膽囊切除術術后腸粘連的發生率在60%以上[3]。手術后常采用小腸粘連松解進行治療,效果不理想 , 有二次手術的風險。因此減少腹部手術術后腸粘連 , 從選擇手術方式起就必須實施干預的措施。術中做好無菌操作 , 避免醫源性感染 , 術后清除積血、積液 , 盡量避免異物刺激 ;減少腸管在腹腔外暴露時間 , 術中使用抗粘連的藥物制劑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 , 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 , 與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比較 , 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性小、手術安全性高、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 , 最為重要的是術后并發生癥少 , 一直是外科醫生青睞的方式。
本文通過對比發現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腸粘連發生率低于小切口膽囊切除術 ,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隨訪發現粘連發生率為 6.3%,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腸粘連率為 43.8%, 雖然低于平均水平 , 但是遠遠高于腹腔鏡手術。腹腔鏡手術在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方面均優于小切口開腹手術。隨著外科手術技術的發展 , 腹腔鏡和防粘連劑已成為預防腸粘連的首要措施 , 由于腹腔鏡手術對術者有較高的技術水平要求。醫務人員不斷增加實踐經驗 , 學習新的手術方式 , 以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 鄭新聞 . 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對比分析 . 山西醫科大學 , 2009.
[2] 彭凌 . 開腹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兩種術式術后遠期發生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的對比研究 . 大連醫科大學 , 2009.
[3] 孫國勝 .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的臨床療效觀察 . 基層醫學論壇 , 2014\\(26\\):3503-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