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陰道念珠菌病\\(Vulvoc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女性外陰陰道炎癥性疾病,是常見的婦女外陰陰道炎癥之一,75%的婦女一生中會有1次發病,約5%~8%的患者可反復發作。復發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asis,RVVC\\)是指婦女患VVC后,經過治療真菌學檢查陰性,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后,又出現癥狀,且真菌學檢查陽性或1年內發作4次或以上者。
嚴重損害婦女的身心健康。因此,研究念珠菌陰道炎的病原學特性及發病機制,對指導該病的預防和治療有重要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病例來源所有的標本來自本院2009年6月-20013年8月間門診擬診為念珠菌病患者,年齡\\(17~59\\)歲,平均年齡33.76歲。病例選擇標準參照中華婦產科學分會感染性疾病協作組關于陰道念珠菌病診治規范\\(草案\\)的評分標準。①患者具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外陰瘙癢和/或刺激癥狀\\(燒灼、干燥、尿痛等\\);②查體可見外陰陰道腫脹、紅斑、分泌物增多呈豆渣樣或有異常;③患者非妊娠期及哺乳期;④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糖均正常;⑤兩個月以上未口服或外用過抗真菌類藥物。治療后隨訪4次。近期隨訪于停藥后第\\(5~7\\)天,后期隨訪于停藥后第30、60及90天。本病經治療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連續3個月經周期未檢出陰道念珠菌后癥狀重現,鏡檢\\(+\\),則屬復發。
1.2培養基與試劑沙保弱培養基由法國梅里埃公司生產;科瑪嘉念珠菌顯色培養基購自鄭州博賽科技有限公司;酵母菌鑒定試劑條及改良真菌藥敏購自丹麥ROSO公司。
1.3菌種分離及鑒定患者擴陰后用無菌棉拭子經窺陰器進入陰道,取陰道后穹窿分泌物,直接鏡檢可見大量孢子或假菌絲。將標本接種于在沙保弱培養基\\(SDA\\),置37℃孵育\\(48~72\\)h,對生長的酵母樣真菌取菌落接種于科瑪嘉念珠菌顯色培養基\\(鄭州博賽科技有限公司\\);37℃48h觀察顏色,判讀結果??拼a嘉鑒定無法確定的再用API-20CAUX鑒定。\\(送至福建省立醫院檢驗科幫助鑒定\\)。
1.4藥敏試驗使用L1940P改良真菌藥敏培養基平板;配制接種液取酵母菌先配0.5麥氏濁度,再用生理鹽水1∶1稀釋;將平板先置35℃干燥\\(20~30\\)min,吸0.5ml接種液傾注9cm藥敏平板,涂布均勻,吸走多余液體。然后35℃干燥10min,貼丹麥ROSCO抗真菌藥敏片,分別為制霉菌素、特比奈芬、伊曲康唑、氟康唑、置35℃\\(18~24\\)h后測抑菌圈,判讀結果。標準質控菌株為白色念珠菌ATCC64548。
2、結果
2.1陰道念珠菌病病原真菌檢查情況門診陰道炎患者中,符合外陰陰道念珠菌感染標準的約占30%。取臨床癥狀典型580例,直接鏡檢陽性478例,陽性率82.41%,真菌培養陽性332例,陽性率69.45%。共分離念珠菌339株,培養結果發現合并兩種以上念珠菌感染8人。
2.2合并其他疾病及性病感染情況332例陰道念珠菌病患者中,單純陰道念珠菌病例263例\\(81.67%\\),合并皮膚病24例\\(7.2%\\),包括外陰接觸性皮炎、外陰濕疹、外陰神經性皮炎。合并性病31例\\(9.34%\\),包括艾滋病、梅毒、非淋菌性尿道\\(宮頸\\)炎,合并其他基礎病4例\\(1.2%\\),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322例中有9對是夫妻\\(其中9例是真菌性龜頭炎\\)。其中18例是復發性念珠菌病。見圖1。
2.3菌種分布特點478例外陰陰道念珠菌病,真菌培養陽性332例,陽性率為69.45%。共分離念珠菌339株,分離出念珠菌6種,其中白色念珠菌288株占85%,光滑念珠菌23株占6.8%,熱帶念珠菌12株占3.54%,克柔念珠菌7株占2%,近平滑念珠菌4株占1.18%,光滑假絲酵母4株占1.18%,釀酒酵母菌1株占0.29%。研究結果表明白色念珠菌檢出率明顯高于非白念珠菌,本研究結果與國內外報道相一致。詳見表1。
2.4藥敏試驗結果體外藥敏顯示399株念珠菌對制霉菌素、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奈芬的耐藥分別為2.0%、8.5%、5.3%、26.25%。從藥敏結果看特比奈芬的耐藥最高,其次伊曲康唑、氟康唑、制霉菌素的耐藥率最低。詳見表2。
3、討論
從臨床癥狀體征看外陰陰道念珠菌病病因復雜,是常見的外陰陰道炎癥,發病率很高,且治療后極易復發,陰道內環境的改變是引起念珠菌致病先決條件之一,而導致陰道菌群失調及微生態失衡引起念珠菌增殖的因素有很多,本次研究332例平均年齡33.76歲,可見VVC一般見于生育年齡婦女,由于青年女性青春期后外分泌旺盛,雌激素水平高,加之局部皮膚潮濕溫暖導致微生態環境的變化適合念珠菌的生長,故女性激素的分泌與VVC的發病有一定的內在聯系;有報道VVC病人中有45%重復感染,有15%診斷為復發性外陰陰道念珠菌病。本次研究332例中有11例,復發率為3.31%比報道的低,可能與我們選擇病例為初次診斷VVC后按藥敏實驗結果給予規范治療,定期隨訪并且要求配偶共同治療有關。332例中合并皮膚病24例\\(7.2%\\),筆者分析患者外陰瘙癢是由于外陰陰道念珠菌病引起但患者一直未到醫院檢查自行買藥涂出現的接觸性皮炎、部分患者長期反復搔抓外陰皮膚肥厚。
近年來性傳播疾病逐年增加,廣譜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及濫用造成陰道內環境紊亂菌群失調;由于不潔性交或配偶包皮過長等原因使VVC的發病率升高,夫妻未共同治療可造成RVVC的升高。本實驗中9對夫婦均否認不潔性交史但男方都存在包皮過長。
本研究對332例外陰陰道念珠菌病標本進行菌種培養鑒定,可以反映福州及周邊地區外陰陰道念珠菌病的致病菌以白色念珠菌為主占85%,非白念珠菌以光滑念珠菌,熱帶念珠菌為主。本研究結果與國內外有關資料報道相一致,筆者研究發現RVVC主要致病念珠菌為白色念珠菌\\(7例\\);其次為光滑念珠菌\\(4例\\),同時筆者還發現光滑假絲酵母菌4例,釀酒酵母菌1例。
念珠菌耐藥菌株的出現給臨床工作帶來不少難題,本研究發現絕大多數念珠菌屬對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敏感,檢出339株菌菌株中有白念珠菌288株中3株對4種藥敏耐藥、11株對3種耐藥、22株對2種耐藥、52株對一種\\(特比奈芬\\)耐藥。光滑念珠菌23株中4株3種藥敏耐藥、2株對一種\\(氟康唑\\)耐藥,與國內研究相似,熱帶念珠菌12株中其中一株對4種耐藥、2株2種耐藥、4株對特比奈芬耐藥。近平滑念珠菌4株中其中一株2種藥耐藥\\(制霉菌素、特比奈芬\\)、一株一種藥耐藥\\(特比奈芬\\)??巳崮钪榫?株對2種菌耐藥\\(伊曲康唑、特比奈芬\\)、2株對一種藥耐藥\\(伊曲康唑\\)。釀酒酵母菌對4種藥均敏感。筆者認為以上可能二者存在交叉耐藥性。本研究發現對特比奈芬的耐藥率最高,由此可見對于常規療程治療無效的病例應考慮耐藥菌株的出現。
從而必須做有針對性的檢查為患者提供準確的治療并做好健康教育,更好的治療與預防該病。
參考文獻:
[1]葉延青.復發性陰道念珠菌病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0,21:19.
[2]樂杰.婦產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86-287.
[3]徐海萍,王桂芝.外陰陰道念珠菌病的致病菌群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3,46\\(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