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娩時實行會陰側切術對產婦來說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盡管在當代產前健康教育普及很好,每一位產婦對會陰側切術已有一定的認識,但真正面對時,仍是擔心會陰愈合情況,因此,如何早期局部給藥,促進側切口愈合,減少感染,對產婦身心健康的恢復很重要。本文通過對觀察組500例產婦和對照組430例產婦的會陰切口實施不同的藥物處理,對兩種給藥方式進行了比較和分析,現總結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選擇2009.7.1-2010.7.1在我院分娩的產婦,年齡在22-32歲,孕周37-42,身體健康,無會陰嚴重疾患者,在行會陰側切術時,按年齡隨機分為兩組,單歲為觀察組,共500例;雙歲為對照組,共430例。
1.2 兩組產婦的會陰情況對照:觀察組產婦500例,包括會陰側切術476例,側切口延深24例;對照組產婦430例,包括會陰側切術409例,側切口延深21例。兩組產婦經過統計學檢驗,P>0.05,證明差別無顯著性意義,具有可比性。
1.3 側切口的處理方法:在操作中要嚴格遵守無菌原則,觀察組產婦在行會陰側切術時,局麻藥中加入慶大霉素液16萬單位,分娩后,檢查軟產道有無延深,術者用左手充分暴露切口,助手將0.5%甲硝唑液向切口緩慢倒入,用無菌紗布擦洗,由里到外將陰道壁,切口,會陰部皮膚和肛門依次沖凈,常規采用可吸收線縫合。該組產婦術后繼續常規護理和應用抗生素;對照組產婦在行會陰側切術時,常規局麻,縫合前用生理鹽水沖洗,采用可吸收線縫合,該組產婦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
2 結果
切口愈合標準如下:甲級愈合,指切口無紅腫愈合良好,乙級愈合,指切口有紅腫,硬結,但未化膿。丙級愈合,指切口化膿或完全裂開。在觀察組產婦中,甲級愈合460例,占96.6%乙級愈合15例,丙級愈合2例,在對照組產婦中,甲級愈合298例,占92%,乙級愈合30例,丙級愈合4例,以上數據經統計學檢驗P《0.05,證明兩組產婦切口愈合情況有顯著差別,會陰切口局部用藥效果好于常規處理方法,能更好地預防感染促進會陰切口的愈合。
3 討論
3.1 會陰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3.1.1 分娩后產道創傷,創面被病原體感染,來源有兩個:一方面是內源性感染,正常孕婦生殖道或其它部位寄生的病原體,多數并不致病,但在特定情況下,機體抵抗力降低,感染誘因出現時可致病,此類細菌如大腸桿菌,厭氧桿菌,等等。另一方面是外源性感染,由于被污染的衣物,用具,各種接產器械,物品引起,消毒隔離水平未達到標準,此類細菌大多數為需氧性鏈球菌,膿桿菌,葡萄球菌。
3.1.2 會陰切口感染的誘因:分娩降低了女性生殖道的防御和自凈作用,引起大腸桿菌,厭氧桿菌,路腸桿菌迅速繁殖,增加它們侵入生殖道的機會,再者產婦分娩時消耗大量體力,抵抗力降低,或操作者無菌觀念不強,操作中把細菌帶入生殖道,均為切口感染的誘因。
3.2 局部用藥分析
3.2.1甲硝唑,慶大霉素的作用探討:甲硝唑:生殖道厭氧菌極為普遍,該藥能防止厭氧菌感染,尤其對側切口延深的產婦,更能起到防止感染的作用。慶大霉素:抗菌作用強,對革蘭氏陰性桿菌如大腸桿菌,路膿桿菌有較強的作用,毒性反應小,安全度大,過敏反應少,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為會陰切口感染的主要細菌,所以局部應用慶大霉素和甲硝唑預防會陰切口感染極好。
3.2.2 兩組產婦用藥方法的比較:觀察組產婦在局麻藥中加入慶大霉素,由于會陰部組織血液循環豐富,藥物吸收迅速,安全,劑量準確,很快達到有效血濃度,本身為切口愈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再加上縫合前用0.5%甲硝唑液沖洗,很好地防止了厭氧菌感染,能最大程度地保證切口的良好愈合,此種方法操作簡單方便,不增加產婦的經濟負擔,有利于助產人員應用。對照組產婦局麻藥中未加入慶大霉素,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雖然縫合方式和術后護理同觀察組產婦,但這組產婦通常是在進入母嬰同室后,才常規應用抗生素,而且不論是口服,或靜脈輸液,藥物經體循環代謝后,到達會陰切口的藥量有所減少,這些均不利于切口的愈合。
3.3 作用效果討論和意義:本文通過觀察組和對照組產婦施以不同的用藥方法,可以看出兩組產婦的會陰切口愈合情況不同,在觀察組500例產婦中,甲級愈合483例,占96.6%,在對照組430例中,甲級愈合396例,占92%,以上資料經統計學檢驗表明兩組的切口愈合效果有顯著差異。
要想更好地促進會陰切口的愈合,必須打破常規的用藥方法,局部早期應用慶大霉素,甲硝唑,此種用藥方法是一個創新,達到了早期局部用藥,吸收好,療效高,更好地促進了會陰切口的早期愈合。
參考文獻
[1]鄭秀霞主編.婦產科學及護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6
[2]李粉格.甲硝唑與碘伏預防會陰側切口感染.臨床藥學.2007.8:31
[3]樂凱主編.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
[4]鄭如月.局部用藥預防感染.實用護理雜志.浙江:大連出版社2002.37\\(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