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疝是臨床多發病及常見病之一,唯一有效治療方法為外科手術治療,而疝氣修補形式多種多樣。
隨著對人體解剖結構認識的不斷深入及外科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膜前間隙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因其具有創傷小、符合人體解剖結構、恢復快、痛苦小、術后并發癥及復發率較低等特點而逐漸被臨床醫生和患者接受,現回顧分析我院普外科行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腹股溝疝患者的病歷資料,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3 年 1 月至 2013 年 12 月在我院普外科行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共102 例,其中男性99 例,女性3 例,年齡為39 ~73 歲,平均年齡為\\(56. 39 ± 11. 58\\)歲;所有患者均為原發疝Ⅱ~Ⅳ型;76 例為腹股溝斜疝,24 例為腹股溝疝,2 例為馬鞍疝;病程為4 個月 ~38 年;22 例患者合并高血壓,19 例合并糖尿病,16 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6 例合并慢性便秘,2 例為腦血管意外恢復期,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或慢性便秘的患者在血壓、血糖或排便控制至正常水平后再行手術。
1. 2 材料 疝修補材料為善釋疝修補片\\(杭州市杭州益安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具備上層成型平片和下層補片雙層結構,規格為6 cm ×11 cm,補片材料為單層聚丙烯網片。
1. 3 術前準備 患者手術前常規行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心電圖等檢查,并根據患者個人情況進行肺功能、血糖等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并于術前停用抗凝藥物,以減少術中出血。當患者合并手術感染高危因素時,術前0. 5 ~ 2 h 或麻醉開始時可給予抗菌藥物,首選第一代頭孢菌素頭孢唑林或頭孢拉定,但當患者對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過敏時,可使用克林霉素,并于術前2 h 使用。
1. 4 治療方法 麻醉方式選用連續硬膜外麻醉,術中應時刻強調無菌觀念及精細操作。取與腹股溝韌帶平行處,在內外環之間作一斜切口,切口長度為\\(5 ±1\\)cm,將皮膚皮下組織和腹外斜肌腱膜逐層切開,并逐漸將腹外斜肌腱膜下間隙進行游離,在手術過程中,注意精細操作,切勿損傷相應部位的神經。準備好手術視野后,首先應將疝囊找出,并將其游離至內環口位置處,若疝氣類型為斜疝且疝囊體積相對較大,可將其橫斷,但若疝囊體積較小,則可將疝囊整個進行游離,游離結束后進行結扎,結扎宜為疝囊頸高位結扎;若疝氣類型為直疝,則可將疝囊游離至頸部后再進行縫扎疝囊頸部或高位結扎。當患者有明顯腹橫筋膜時,可將腹橫筋膜縱向切開,以將腹膜外脂肪充分暴露;當患者不伴有明顯腹橫筋膜時,則可直接進行腹膜前間隙鈍性分離,手術時應盡量避免操作引起的腹壁下血管損傷,創建一個外界達腹股溝韌帶下方、內界達腹直肌后方、下界達恥骨后、上界超過內環上 2 cm 的廣泛間隙。在已游離好的廣泛間隙間置入疝修補片,并將其放置平整,當腹橫筋膜結構完整時,即可關閉縫合,可不對補片進行專門固定操作;最后,逐層將各組織關閉,術畢。
2、 結果
2. 1 治療效果 本組 102 例腹股溝疝患者經過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后均痊愈出院,手術成功率為100% ;手 術 時 間 為 28 ~ 92 min,平 均 手 術 時 間 為\\(41.48 ±13.42\\)min;術后住院時間為 4 ~ 6 d,平均為\\(4.75 ±1.12\\)d。下床活動平均時間為術后6 h,患者手術切口部位僅伴有輕微疼痛,均可忍受,無 1 例患者術后使用鎮痛藥物。
2. 2 術后并發癥 10 例患者術后出現急性尿潴留,術后急性尿潴留發生率為 9. 80%,經導尿管留置導尿治療1 ~ 2 d 后,排尿功能均恢復正常;8 例患者術后出現輕度陰囊水腫,陰囊水腫發生率為 7.84%,予抬高處理 2 ~4 d后水腫消失;5 例患者術后出現陰囊積液,陰囊積液發生率為 4. 90%,予以物理治療及穿刺抽液治療后好轉。
102 例患者無 1 例術后出現感染,且經 2 年隨訪,無疾病復發者。
3、 討論
腹股溝疝分為腹股溝直疝和腹股溝斜疝兩種類型,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直疝多發于老年男性,而斜疝多發于青壯年男性及兒童。建立在腹股溝解剖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物材料和無張力疝修補術是進行疝修補治療的基石。1956 年由法國 Fruchaud 醫生提出恥骨肌孔的概念,是目前臨床最為常用的疝修補理論依據和解剖依據。自腹橫筋膜深層修補治療的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比常規疝修補術更加能滿足人體生理機能的需要,可將恥骨肌孔進行有效的整體修補。因此,術后復發率較低。在本項研究中,采用善釋疝修補片進行疝修補治療,臨床有效率為 100%,提示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治療腹股溝疝時,可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臨床適應證包括股疝、直疝、斜疝等各型腹股溝疝,對于合并便秘、慢性咳嗽及年老體弱等老年患者尤其適用;由于善釋疝修補片為外來置入物,因此,不推薦用于治療絞窄疝,因補片可能影響少兒的生長發育,故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亦不推薦用于治療18 歲以下的患者。
為最大限度地降低術后復發率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在手術治療時應注意以下幾個要點:①掌握手術區域的詳細解剖結構,將恥骨肌孔辨認清晰,對手術原理有透徹的理解,科學地建立廣泛的腹膜前間隙,并在建立過程中避免撕拉,盡量輕柔操作,切忌使用蠻力;②進行疝囊游離操作時,應注意髂腹股溝神經、髂腹下神經、生殖股神經及閉孔神經的保護,并在術中徹底止血,術后用沙袋持續加壓6 h,以降低血腫發生率;③放置善釋疝修補片時,應充分展平下層補片,使其將恥骨肌孔全部覆蓋住,盡量避免折疊和卷曲,選擇恥骨結節腱膜而非骨膜位置進行固定,以減少術后疼痛的出現率;④手術過程中注意是否有精索鞘膜積液和\\(或\\)并存疝存在,避免手術遺漏,防止出現近期“復發疝”。
總而言之,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設計合理,可將恥骨肌孔覆蓋完全而且放置補片位置更深,不易發生移位,患者異物感輕,完全符合人體的解剖結構,具有手術時間短、患者痛苦小、術后恢復快、復發率和并發癥發生率低的優點,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吉鴻,馬海珍. 腹膜前間隙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 94 例體會[J].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1,33\\(7\\):682 -683.
[2] 王同憲,程青鋒,賈世東. 腹股溝疝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的 102 例體會[J]. 中國社區醫師,2011,13\\(9\\):133 -134.
[3] 江 斌. 腹膜前間隙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J]. 中外醫療,2012,\\(34\\):32 -33.
[4] 賈士勇. 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 32 例臨床體會[J]. 中國保健營養,2012,7\\(12\\):1962 -1963.
[5] 李福年,周榮祥,李 楊. 腹壁與疝外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13 -214.
[6] 曹雙軍,李 晉,趙振生,等. 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腹股溝疝154 例臨床分析[J]. 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10\\):8.
[7] 唐健雄. 疝修補術后復發的手術治療[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22\\(4\\):206.
[8] 陳偉榮. 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腹股溝疝 120 例療效觀察[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27\\(2\\):134 - 135.
[9] 王維玉. 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在腹股溝疝術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8\\):268 -269.
[10] 魯存智,王在同. 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老年腹股溝疝的應用[J].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07,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