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是內科常見疾病之一,其發病率也較高。早期的診斷和正確治療不僅可以提高治愈率,還能明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近年來,雖然使用胃鏡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方面具有療效顯著、創傷面積小、出血速度快、并發癥少等優點,但胃鏡本身的使用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只能作為輔助治療方法。目前,臨床治療首選依然是使用藥物治療。
本文對消化道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使用泮托拉唑和西咪替丁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本院自 2012 年 9 月~ 2013 年 8 月因急診入院治療的消化道潰瘍出血患者 76 例,其中,女 36 例,男 40 例;患者的年齡 19 ~ 70 歲,平均(30.8±5.7)歲。所有患者按照隨機原則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 38 例。兩組患者在治療前性別與年齡、病程以及出血原因等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實施常規的基礎治療。對于觀察組患者,再將 40mg 泮托拉唑加入至 100 mL 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對照組患者則將 400 mg 西咪替丁加入 5% 葡萄糖溶液 250 mL 中靜脈滴注,以上兩種藥物均在 15 ~ 30 min 內滴完,均為 2 次 /d,并以 3 ~ 5 d 為一療程。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應當禁用 H2受體拮抗劑以及其它的止血類藥物,對于治療無效的患者,須及時改變治療方案。
1.3 觀察項目
在治療結束后,檢查患者的血、糞常規,尿、肝腎功能以及隱血試驗等各項指標。并詳細記錄兩組患者在治療時出血停止的時間,并統計治療效果,認真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癥狀。
1.4 療效判斷標準
患者出血停止指標:沒有嘔血與黑便現象,腸鳴音基本正常,血紅蛋白沒有繼續下降,并且大便潛血試驗呈陰性。以患者在 1 ~ 2 d 內沒有出現嘔血現象,且黑便在 4 d 內逐漸轉黃,各項生命體征很平穩為顯效;以患者在 1 ~ 2 d 內沒有出現嘔血現象,且黑便在 6 d 內逐漸轉黃,各項生命體征平穩則表明為有效;以患者在 6 d 以后仍出現黑便及上腹部不適的現象,或者經過內鏡確診,仍有持續出血的現象則表明為無效??傆行剩剑@效+有效)/ 總例數 ×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顯效率 55.3%,總有效率 94.7%,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26.3%、68.4%),兩組患者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 1。3 討論
消化道性潰瘍是內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最為常見的病因,主要跟胃酸分泌增加以及胃黏膜屏障功能下降有密切的關聯。所以止血的關鍵就是建立一個盡可能無酸的環境,從而降低胃內消化酶的活性,有效地促進凝血,從而穩定血痂,控制出血。因此,需要通過使用抑酸藥來降低胃內酸度,從而幫助血小板凝集,并且確保血凝塊不會被破壞。
泮托拉唑作為第三代質子泵抑制劑,不僅有利于血小板的凝集,而且能夠更好地促進消化道潰瘍的快速愈合。該藥的半衰期比較長,是目前治療消化道潰瘍合并出血癥狀較安全、有效的一種藥物。本文研究的結果表明,和 H2受體拮抗劑西咪替丁對比,泮托拉唑組的患者在控制消化道出血方面的總有效率為 94.7%,明顯高于西咪替丁組患者,并且沒有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現象。泮托拉唑在治療消化道出血方面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 彭劍輝 . 胃鏡與藥物治療消化道潰瘍合并重癥出血的臨床對比分析 . 中國健康月刊 : 學術版 , 2011,(3):257-258.
[2] 上海市衛可安臨床協作組 . 泮托拉唑鈉注射液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多中心臨床研究 . 中華消化雜志 , 2005,25(4):233-235.
[3] 曹玉柱 . 注射用泮托拉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臨床觀察 . 慢性病學雜志 ,2010,12(12):1622-1623.
[4] 陶立生 , 張振玉 , 汪志兵 . 泮托拉唑與其他藥物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對照研究 Meta 分析 . 天津醫藥,2009, 37(4):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