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重型顱腦損傷較為常見,且病情變化較多,沒有顯著的變化先兆,患者隨時可能由于突發腦疝而死亡,因此其在創傷學中危害性較大的廣泛腦挫傷疾病。我們選取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期間,在我院接受重型顱腦損傷急診手術的患者232例,報道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期間,在我院經頭顱CT證實有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同時接受急診麻醉手術的患者232例,其中152例為男性、80例為女性,年齡為27-66歲,平均年齡為\\(45.3±7.3\\)歲。采用隨機對照法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16例,其中觀察組116例,男77例,女39例;年齡平均為\\(45.3±7.2\\)歲;對照組116例,男75例,女41例;年齡平均為 \\(45.2±7.4\\)歲;兩組患者先均行手術治療。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治療:觀察組與對照組根據頭顱CT所顯示顱內情況,如血腫者,凹陷骨折者,均給予手術治療。實行手術治療,根據患者病情、手術指征及原則選擇顱內血腫清除、去骨瓣減壓;保證呼吸道通暢,必要時氣管插管或切開,及時吸痰;抗腦水腫脫水治療;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保證血壓、體溫等生命體征的穩定。
1.3 西藥治療:根據病情及手術情況,選用相應的治療方法,如液體、電解質、激素、抗生素、止血藥、能量合劑、脫水劑及亞低溫、冬眠藥物治療。再加用馬來酸桂哌齊特注射液。一次4支,溶于500ml 10%的葡萄糖或生 理 鹽 水 中,靜 脈 滴 注,速 度 為100ml/h,一 日1次。 連 續 用藥14d。
1.4 中醫治療:觀察組在上述手術及西醫治療的同時,根據病人的病情選用相應的中藥配合西藥治療。如病人以驚厥、抽搐為主者,中藥以涼血法為主,加用開竅清腦湯,主要清心開竅、泄熱解毒、以養心安神、活血化瘀、理氣,促進腦血液循環\\(基本藥物組成:石菖蒲12g,冰片3g、夜交藤9g,茯神9g,地龍10g,僵蠶9g、梔子12g,蘆根12g\\)綜合治療。中藥治療對于頭暈、頭痛、偏癱、語言的恢復效果特別明顯,可明顯縮短治療時間,其功能恢復的程度明顯優于西藥治療。
1.5 主要觀察指標
1.5.1 患者GCS評分:采用GCS評估系統對兩組患者進行評估.于入院時、術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分別進行觀察。
1.5.2 顱內壓\\(ICP\\)動態監測:所有患者入院后即采用鉆孔穿刺,將ICP光纖探頭\\(Codman:826653型、直徑1.0mm\\)置入相當于側腦室額角內,用美國產Codman ICP expressTM顱內壓監護儀進行至治療后第5天連續監測。
1.5.3 評定標準:
①ICP值15mm Hg為正常,②ICP值15~20mmHg為輕度升高,③ICP值20~40mm Hg為中度升高,④ICP值>40mmHg為重度升高。
1.5.4 CT觀察腦水腫情況:分別于術前及術后第7天進行頭顱CT檢查,觀察腦水腫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結果均用SPSS10.0軟件統計,數據采用X±S表示,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率表示,檢驗進行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GCS評分:治療后兩組患者GCS評分均逐步提高,第7天及第14天均顯著高于治療前評分;且觀察組GC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1\\)?!颈?】
2.2 動態顱內壓\\(ICP\\)觀 察:兩 組 治療 前ICP中 重 度增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在 治療后12h起,ICP顯 著 降 低,而 使 用 常 規治療的對照組在18h后ICP有所降低,觀察組自用藥后18h起至治療后第5天,在 每 個 檢 測 時 段 與 對 照 組 比 較 差 異 有 統 計 學 意 義 \\(P<0.05\\)\\(表2\\)?!颈?】
2.3 治療7d后CT觀察腦水腫面積:在治療前及治療7d后,對兩組病人腦水腫情況進行CT觀察,治療前兩組水腫面積平均值分別為6.3cm2,6.23cm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7d后觀察組和對照組平均水腫面積分別降為3.34cm2,4.87cm2,與治療前相比具有顯著性差別,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TCD觀察DCVS情況:顱腦損傷后CVS的診斷標準為TCD檢測中出現1次或1次以上VmMCA≥120cm/s。兩組病人在治療前均有DCVS發生,VmMCA流速和異常率具有可比性,治療后觀察組VmMCA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且異常率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表3\\)。3討論根據頭顱CT所顯示顱內情況,如血腫者,凹陷骨折者,均給予手術治療。選擇顱內血腫清除、去骨瓣減壓;保證呼吸道通暢,必要時氣管插管或切開,及時吸痰;抗腦水腫脫水治療;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保證血壓、體溫等生命體征的穩定。根據病情及手術情況,選用相應的治療方法,如液體、電解質、激素、抗生素、止血藥、能量合劑、脫水劑及亞低溫、冬眠藥物治療。
在西藥治療的同時,根據病人的病情選用相應的中藥配合西藥治療。
祖國醫學中有關神經系統解剖知識的記載較早,除了《內經·素問》、《內經·靈樞》的記載外,后世記載更多、更詳盡。到了明代,李時珍則有“腦為神明之府”之說。但對顱內壓增高的敘述尚無明確記載,但類似現代醫學“顱內壓增高綜合征”的記載,在祖國醫學文獻中屢見不鮮,有關昏迷的記述,關于腦外傷后昏迷及其主要原因、病理和臨床表現以及辨證論治原則等,在祖國醫學中早有敘述,且比較詳盡。我們在現代醫學治療的前提下,加用祖國中醫中藥相輔治療,根據病人的病情選用相應的中藥配合西藥治療。中藥治療對于頭暈、頭痛、偏癱、語言的恢復效果特別明顯,可明顯縮短治療時間,其功能恢復的程度明顯優于西藥治療。通過重型顱腦損傷的臨床治療和觀察,我們認為中西醫結合治療對腦外傷后遺癥恢復有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傅仁杰.顱腦損傷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 中醫雜志2009;32\\(2\\):56
[2]楊亞英,張龍江等.多層螺旋CT頸部血管成像[J].放射學實踐,2004,10:764766
[3]周建軍,周康榮等.多層螺旋CT頸動脈成像中智能觸發監測點的合理選擇[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10:10771080
[4]王群.血管性癡呆的研究進 展 中 風 與 神 經 精 神 病 雜 志2005;12\\(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