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一般采用氯胺酮對患兒實行麻醉,但內臟手術時此麻醉效果并不理想。研究表明,亞麻醉劑量氯胺酮—芬太尼對患兒麻醉后效果較好。為觀察這種區域麻醉效果并為今后患兒術前提供更確切有效、更安全方法,本實驗選取 55 例四肢和腹部手術患兒,應用亞麻醉劑量氯胺酮—芬太尼輔助患兒區域麻醉,手術取得了理想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近兩年入院治療的 110 例進行四肢以及腹部手術患者,其中男性患兒 72 例,女性患兒 38 例,所有患兒年齡在 8 個月 ~13 歲之間,平均年齡 7. 1 ±1. 9 歲。將患兒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各 55 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以及 ASA 評級和病程等臨床資料的對比沒有明顯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 05,有可比性。
1. 2 方 法
兩組患兒在術前 6 h 以內禁止進食,4 h 內禁止喝水,術前半小時肌注阿托品 0. 02 mg/kg 和魯米那 2 mg/kg,患兒進入手術室以后先采用氯胺酮 5 mg/kg 進行基礎麻醉,再建立靜脈的通路,通過監護儀對手術實施監護[1]。對照組的 55例患兒進行單一氯胺酮麻醉以后依據患兒實際的病情進行常規手術治療。觀察組 55 例患兒中,進行下肢和腹部手術者應用亞麻醉劑量氯胺酮聯合芬太尼輔助區域麻醉,先對患兒靜脈注射氯胺酮 0. 25 mg/kg 和芬太尼 1 μg/g,對患兒的椎管阻滯,實施穿刺置管成功后通過抽吸沒有發現腦脊液和血液以后再注入 3 ml 包含 7 mg/kg 和 1∶ 20 U 的腎上腺素的1. 5%里卡多因,觀察5 ~8 min,在此期間確保異常反應沒有發生以后,按照手術范圍的不同和手術需求的不同實施 5~ 7 ml 的麻醉劑量[2]; 其余上肢手術患兒實施氯胺酮亞麻醉劑量 + 神經阻滯的芬太尼進行輔助麻醉,根據實際情況先在患兒患側腋窩或者肌間溝處進行穿刺,成功后注入 0. 3 ~0. 5 ml / kg 的 0. 75% 、1. 5% 利多卡因。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患兒氯胺酮和芬太尼的用量,比較手術時間和喚醒的時間,觀察術后患兒生存的質量并進行對比,生存質量包括自覺癥狀和心理情緒、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軀體生理功能的情況等。
1. 4 數據處理
兩組患者觀察結果錄入到 SPSS17. 0 軟件做處數據處理和分析,所出現數據均以 x珋 ± s 形式表示,采用 x2檢驗方式對數據檢驗,統計學方法使用 t 檢驗方法,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芬太尼和氯胺酮的用量以及手術和喚醒的時間是麻醉效果的主要表現內容,觀察組患兒的芬太尼和氯胺酮使用量分別是 22. 31 ±6. 29 μg 和 53. 28 ±12. 20 μg,對照組的使用量分別是 38. 87 ± 16. 23 μg 和 165. 3 ± 34. 81 μg,兩組氯胺酮和芬太尼的使用量和喚醒的時間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 0. 05,手術時間分別為 93. 77 ± 32. 31 min 和 91. 08 ± 26. 34min,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 05。詳見表 1。
麻醉后用評分的方式對患兒的生存質量評估并分析,對照組患兒術后生存質量分數為 124 ±24 分,觀察組術后患兒生存質量評分為 149 ± 33 分。對比兩組的評分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 <0. 05,詳見表 2。
3 討 論
為了減少麻醉對處在生長發育期的患兒身體和神經等部位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在治療的過程中通常會優先考慮區域麻醉[3 ~4],傳統的麻醉方式采用的是單純氯胺酮的使用,隨著手術時間的延長,麻醉劑量也會增多,隨之產生更多的不良反應,使手術受到影響。近些年來,諸多臨床實踐表明,亞麻醉劑量氯胺酮 - 芬太尼進行區域麻醉有比較強的鎮痛能力,有效地對手術損傷刺激進行阻斷,氯胺酮有血壓升高的作用,而芬太尼血壓下降的可能性又特別高,兩者恰巧抵消。根據本研究可知,亞麻醉劑量氯胺酮聯合芬太尼對于小兒區域麻醉效果尤佳,麻醉劑用量以及喚醒的時間顯著減少,使患兒麻醉后的生存質量顯著提高,可在臨床治療中推廣并使用。
參考文獻:
[1] 安 波. 觀察亞麻醉劑量氯胺酮—芬太尼輔助小兒區域麻醉的效果[J]. 中國實用醫藥,2013,\\(36\\) : 146 -147.
[2] 潘海波. 亞麻醉劑量氯胺酮—芬太尼輔助小兒區域麻醉臨床觀察[J]. 中國現代醫生,2011,49\\(33\\) : 61 -62,68.
[3] 李 芬. 亞麻醉劑量氯胺酮—芬太尼輔助小兒區域麻醉療效觀察[J]. 中國醫藥導刊,2011,13\\(9\\) : 1556 -1557.
[4] 何玉寧,鐘瑞生,夏凌云,等. 亞麻醉劑量氯胺酮—芬太尼輔助小兒區域麻醉臨床效果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2014,21\\(7\\) :90 -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