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是一種由于造血系統功能障礙而導致的一類疾病 , 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發熱、貧血或者出血。血液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本院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使用伊曲康唑對血液病患者進行治療 , 治療一段時間后發現伊曲康唑在治療血液病方面效果明顯 , 能夠有效地改善合并真菌感染現象?,F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選取 2014 年 5 月 ~2015 年 5 月在本院確診的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 70 例 , 其中男 39 例 , 女 31 例 ,年齡 24~79 歲 , 平均年齡 39.75 歲。70 例患者中 , 患白血病32 例 , 被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病患者 9 例 , 被診斷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 8 例 , 患有免疫溶血性貧血 10 例 , 被診斷為淋巴瘤患者 11 例。70 例患者按照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診斷為合并侵蝕性真菌感染。
1. 2方法 對患者在 48 h 內靜脈注射伊曲康唑 , 2 次 /d,200 mg/ 次 , 注射時間控制在 1 h 左右。48 h 后調整治療方案為 1 次 /d, 治療 14 d 后觀察臨床治療的效果[1].觀察并記錄患者表現。
1. 3觀察指標[2]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醫師和護理人員觀察和記錄患者的影像學檢查結果、血樣檢查結果、G 實驗檢查結果、肝腎功能檢查的有關結果。
1. 4評價標準[3]顯效 :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好轉 , 真菌檢查測定為陰性 ;有效 :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有所好轉 , 但是經過真菌檢查后結果顯示為陰性 ;好轉 :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有所好轉 , 但是經過真菌檢測后結果顯示為陽性;無效:經過臨床治療后患者的情況沒有任何好轉 ,而且實施真菌檢測后患者的情況仍然顯示為陽性??傆行? 顯效率 + 有效率。
1. 5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7.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 1臨床治療效果 70 例患者使用伊曲康唑治療后 , 顯效率為 38.57%(27/70)、有效率為 32.86%(23/70)、好轉率為18.57%(13/70), 無效率為 24.29%(17/70), 總有效率為 71.43%.見表 1.
2. 2影響臨床治療效果的因素
2. 2. 1患者真菌感染的具體部位 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患者發生真菌感染的部位大多數集中在呼吸道 , 70 例患者中有76% 的患者出現了呼吸道感染 , 其余的患者真菌感染部位主要發生在鼻竇、外陰和消化道內。
2. 2. 2是否使用抗生素輔助治療 70 例患者治療過程中 ,35 例患者實施了抗生素的輔助治療 , 在患者注射伊曲康唑治療后 , 給患者服用抗生素。研究結果顯示 35 例沒有輔助抗生素治療的患者有效率為 86.35%, 使用抗生素輔助治療的患者有效率為 82.23%, 兩種情況的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2. 2. 3血液病的治療方案 在治療的過程中 35 例患者實施化療 , 35 例患者實施抑制劑治療。實施化療的治療有效率為60%, 實施抑制劑治療的患者的有效率為 87%, 兩種治療方法的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3小結
血液病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干擾 , 不僅給患者的身體帶來了巨大的痛苦 , 也給患者的心理也帶來了傷害[4].
在血液病的治療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合并真菌感染的現象 , 如果不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給患者造成二次傷害。通過使用伊曲康唑治療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后 , 患者的臨床表現有所好轉 , 顯效率為 38.57%(27/70), 有效率為 32.86%(23/70), 好轉率為 18.57%(13/70), 無效率為 24.29%(17/70), 總有效率為71.43%.
綜上所述 , 曲康唑在治療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具有很好的療效 , 能夠有效的緩解患者的情況 , 促進患者的后期恢復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曲雙 , 陳碧云 , 廖麗昇 . 伊曲康唑治療血液病合并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臨床分析 . 實用醫學雜志 , 2010(20):3789-3790.
[2] 譚筱江 , 孟凡義 , 劉理想 . 伊曲康唑治療惡性血液病合并侵襲性真菌感染 127 例臨床分析 .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 2008(9):796-798.
[3] 仵菲斐 , 孫慧 , 甘思林 . 伊曲康唑序貫治療惡性血液病合并侵襲性真菌感染的療效分析 . 腫瘤基礎與臨床 , 2013(2):135-137.
[4] 韓燕 . 血液病患者伴發肺部侵襲性真菌感染臨床分析及伊曲康唑療效觀察 . 山東大學 ,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