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型糖尿?。?Type 2 diabetes mellitus,DM) 是最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而頸動脈粥樣硬化( 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 是缺血性腦卒中主要病因,目前對糖尿病患者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的 CTA 綜合認識尚不足夠充分。本文回顧性分析了 2013 年 0l 月至 2014 年 06 月經 CTA 檢查明確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資料,探討 2 型糖尿病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特點,以期能對臨床診斷及治療有指導意義,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同期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經 CTA 檢查明確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 67 例,其中糖尿病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32 例( DM 組) ,男 19 例,女 13 例,年齡在 45 ~ 77 歲,平均 65±9歲; 非糖尿病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 35 例( NDM 組) ,男 23 例,女12 例,年齡在 51 ~ 78 歲,平均年齡 69±l0 歲。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為 1999 年世界衛生組織標準診斷。
1.2 方 法
1.2.1 檢查方法: 采用美國 GE 16 排 Lightspeed 及 Aw 4.2 版本工作站,掃描參數: 管電壓 120KV,有效管電流 200~380mAs,層厚 0.625mm,層間距 0.5mm 螺距 1.75,矩陣 512×512.所有后處理工作均在 GE 4.2 版本工作站進行。
1.2.2 圖像評估: 所得圖像由 2 名高年資放射科醫師雙盲法評估,主要評估頸動脈狹窄程度、粥樣硬化斑塊的分型等。血管狹窄程度計算采用北美有癥狀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試驗標準判斷,將頸內動脈狹窄程度分為 4 級: 輕度( 動脈內徑縮小<30%) 、中度( 30% ~ 69%) 、重度( 70% ~ 99%) 、完全閉塞。斑塊性質分為穩定型及不穩定型。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 SPSS17.0 統計軟件包,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性別、高血壓病史、冠心病史、吸煙史、飲酒史、高血脂癥史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1.【1】
2.2 兩組患者頸動脈斑塊的比較: 兩組患者頸動脈比較,DM組 64 支頸動脈中發現斑塊 56 支( 87.5%) ,NDM 組70 支頸動脈發現斑塊 48 支( 68.6%) ; DM 組頸動脈斑塊單側 8 例,雙側 24例; NDM 組發生于單側 22 例,雙側 13 例; DM 組發現穩定斑塊35 處,不穩定斑塊 42 處; NDM 組發現穩定斑塊 40 處,不穩定斑塊 23 處; DM 組血管輕度狹窄 39 支,中度 13 支,重度 5 支;NDM 組輕度狹窄 44 支,中度 4 支,重度 0 支。
3 討 論
隨著社會發展及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為常見代謝性疾病,其發病率有逐年上升及年輕化的趨勢。Kur-bel[1]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非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損傷。
Di Banolo 等[2]報道糖尿病患者存在明顯的脂質代謝紊亂和慢性炎性病變,而鈣化的發生、發展與鈣化相關因子及炎性因子有關。也有學者認為高血糖損傷血管內皮功能、高血凝狀態、胰島素抵抗以及脂蛋白代謝異常等損傷了血管內皮細胞,使得動脈粥樣硬化發生與進展,因此,糖尿病病人的斑塊穩定性較差,易形成易損斑塊[3].
由于穩定斑塊表面鈣化,不易發生破裂、脫落,發生腦卒中的機會少,且癥狀輕; 而不穩定斑塊脂質池相對較厚,而且較易破碎、出血及形成血栓,特別是多發性不穩定斑塊,更易致腦卒中反復發生。Naghavi 等[4~6]提出不穩定斑塊的主要病理學標準為薄的纖維帽及大脂質核心。Ebrahim 等報道動脈內-中膜厚度( IMT) 大于 1.2mm 為斑塊形成的診斷指標。頸內動脈 IMT越厚,越易發生腦梗死[7].厚度≥2mm 斑塊較厚度<2mm 斑塊而言,脂質核心更大,發生腦卒中的危險性更高[8].因此頸動脈斑塊的性質能夠直接預測腦卒中事件的發生,對糖尿病病人較非糖尿病病人頸動脈斑塊的性質評定對臨床有重要指導意義。本研究應用 CTA 檢查比較了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結果 DM 組發生頸動脈病變數、不穩定性斑塊數及狹窄程度均高于 NDM 組,說明 2 型糖尿病糖尿病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可以作為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高危因素,這與以往相關文獻報道基本一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