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后蘇醒期由于氣管導管的刺激可引起血流動力學的劇烈波動,同時伴有體動、嗆咳,機體產生有害的應激反應。利多卡因作為一種預防或減輕氣管導管留置期間產生的心血管反應的藥物,已被用于臨床,但利多卡因對心血管系統也有一定的不良反應。本文比較分別經靜脈和氣管內使用利多卡因對機體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 資 料 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選擇擇期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患者 60 例,其中男 37 例,女23 例;年齡 18~60 歲,平均 39 歲;ASA 1~2 級,術前排除心血管系統疾病及用藥史。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 30 例。A 組為靜脈給藥組,B 組為氣管內給藥組。
1.2 麻醉方法 麻醉前 0.5 h 肌注阿托品 0.5 mg 和魯米那 0.1 g,入室后建立靜脈通路,靜脈輸注乳酸林格氏液。監測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電圖、心率\\(heart rate,HR\\)、指脈搏血氧飽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ETCO2\\)、無創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CO\\)。無創心輸出量監測儀為美國通用公司 RAC-2A 型。麻醉誘導:咪唑安定 0.03 mg/kg,芬太尼 3 μg/kg,維庫溴銨 0.1 mg/kg,丙泊酚 1 mg/kg,行氣管插管后接 OMIDA-S/5 麻醉機,潮氣量 6~8 mL/kg,維持 PETCO235~45 mmHg。術中吸入 1%~2%異氟醚,靜脈 TCI\\(目標靶控輸注\\)輸注丙泊酚 2.5~3.5 ng/mL;間斷靜脈追加維庫溴銨、芬太尼;待腹膜縫合結束后停用吸入及靜脈麻藥。當患者出現吞咽動作時,A 組靜脈注射2%利多卡因1 mg/kg,B 組松開氣管導管套囊,從自制注藥導管向氣管內注入 2%利多卡因 1 mg/kg,注藥結束后重新給氣囊充氣。
1.3 觀察指標 連續觀察注藥后 5 min 內及拔管前后 5 min 的 MAP、HR、CO 的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1.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軃 ±s 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 t 檢驗,用藥前組間可比性分析及用藥后各時間點的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ANOVA\\)和 S-N-K 法。
2、結 果
2.1 一般情況 見表 1。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手術時間、麻醉藥用量和術中出入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注 藥 后 5 min 內 MAP、HR、CO 的變 化 見表2。兩組患者各觀察指標的基礎值\\(給藥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B 組與注藥前時相比其他各時間點MAP、HR、CO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 A組與注藥前時相比其他各時間點 MAP、HR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拔管前、后 5 min 的 MAP、HR、CO 的變化 見表 3。B 組 3 個觀察指標拔管前、后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 論
在全麻后蘇醒的過程中,由于留置的氣管導管的刺激,引起患者血流動力學波動和氣道反應性增加。具體表現為:血壓升高,心率加快,體動,嗆咳,甚至心動過速,心律失常,喉痙攣,支氣管痙攣等。利多卡因可在圍手術期減輕氣管導管帶來的應激反應,已被廣泛使用,主要使用方法為靜脈內給藥和氣管黏膜局部給藥。
本研究我們比較了同等劑量的利多卡因靜脈內給藥和氣管內黏膜局部給藥兩種方法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發現氣管內黏膜局部給藥后 5 min 內MAP、HR、CO 無明顯變化,且拔管前后 MAP、HR、CO 波動也較??;靜脈內給藥后 5 min 內 MAP、HR 無明顯變化,且減少心輸出量更明顯,提示靜脈內給藥可能會直接抑制心臟功能,而拔管前后的 MAP、HR、CO 波動較大,對減輕蘇醒期血流動力學波動無明顯作用。
研究結果提示兩種不同途徑的給藥方法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機制,靜脈內給藥可能直接抑制中樞的腦干網狀結構的心血管中樞;氣管內黏膜局部給藥可能主要是直接抑制了氣管黏膜表面豐富的神經叢。王曼麗等提出氣管內黏膜可迅速吸收利多卡因入血,氣管內黏膜局部給藥實際是因為局部利多卡因吸收入血直接對中樞的抑制而抑制了心血管和氣道的反應。但本研究發現即使有部分利多卡因被吸收入血也是有限的,因為兩種不同的給藥方法顯示其對心輸出量的影響是有差異的。所以我們認為氣管內黏膜局部注射利多卡因可抑制拔管反應的原因主要是直接抑制了氣管黏膜表面豐富的神經叢。
關于給藥時機的問題,有學者提出靜脈給利多卡因 1 mg/kg 5 min 后血漿利多卡因達\\(4.3±2.5\\) μg/mL,大于可致心血管和嗆咳反射的 2.3~3.0 μg/mL,而 D.Jee 等提出給藥的時機為靜脈組拔管前 3 min 給藥,氣管組拔管前 5 min 給藥,這種給藥的方法在實際工作中似乎很難把握,對此,我們提出了在患者出現吞咽動作時給藥。當然,這種給藥的時間把握仍有缺陷,如需麻醉者比較仔細的觀察,這方面還需進一步探討。
總之,在全麻蘇醒期使用氣管內注射利多卡因的方法,我們觀察到因氣管導管刺激引起的嗆咳反應基本不發生,血流動力學波動輕微,使蘇醒拔管過程非常平穩。同等劑量利多卡因靜脈注射因無法保證其作用持續至蘇醒且完全滿足拔管條件時,和未用藥組相同,蘇醒拔管期血流動力學波動明顯,對平穩拔管無明顯效果,且給藥時明顯降低心輸出量,有直接的心臟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