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下膽囊切除術術前插胃管是患者最常見的一項術前準備工作,它可防止全身麻醉時反流和誤吸,防止胃腸道內積氣,避免使用氣腹針和穿刺器時對胃腸道的損傷,更有利于術野的充分顯露。但術前常規在病房經鼻插置胃管刺激咽喉部會產生惡心、嘔吐等不適感,且很難一次成功,往往給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同時對手術的恐懼感也上升。為了消除患者因插置胃管引起的不適和恐懼心理,保證胃管置入術安全、舒適地完成,我科從2013年3月起執行麻醉后插胃管,收到滿意的效果?,F將體會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我科從2013年3月至6月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患者107例,其中男性32例,年齡11~77歲。女性75例,年齡17~77歲。所有病例都是全身麻醉插管后置胃管。
1.2、方法: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成功后,操作者戴無菌手套,一手托住涂有石蠟油的胃管,另一手持胃管從鼻輕輕推進,順著氣管導管旁徐徐將胃管送入。在插管約15cm處時遇有阻力,稍稍用力則順利通過,待插至45~55cm時,將聽診器放在胃區,從胃管末端注入氣體5~10mL,聽到氣過水聲、或直接用空針抽吸有胃液吸出,即可證實放置胃管成功,然后固定,接上負壓引流袋,術畢拔除胃管。
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成功后,將患者平臥去枕,準備好喉鏡,助手立于患者右側,徹底吸痰后抽出氣管插管氣囊內氣體,按照常規置胃管法經鼻輕柔插入胃管至咽部(約15cm處);操作者立于患者頭端將患者頭后仰,妥善固定氣管插管至右口角,右手輕推下頜,打開口腔,左手持喉鏡將鏡管沿右口角置入口腔中,推開舌根,暴露咽后壁,見胃管頭端,緩慢推進喉鏡片至會厭下方,輕挑會厭可見氣管導管后方食管入口;左手保持不動,右手用插管鉗夾住胃管前端,沿咽后壁輕輕將胃管送入食管直至所需插入深度,撤出喉鏡,確定胃管進入胃內,固定胃管。
第2種插管方法使用較多。根據局部解剖特點,氣管軟骨在后方缺如,由軟組織充填,而食管系肌性結構,緊鄰氣管后方,氣管切開后導管對氣管壁的推壓作用主要集中在氣管后壁,間接壓迫食管壁,置入胃管時,經過氣管導管處會遇到一定阻力,造成操作上困難[1],利用喉鏡直視下充分暴露咽喉部視野,用氣管插管鉗直接將鼻咽部、口腔內卷曲的胃管夾準送入胃中,提高了插胃管的成功率,避免或減少了反復和盲目插管對咽喉部黏膜、血管的損傷和刺激,同時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2]。
2、討論
在清醒狀態下,胃管通過鼻孔經咽喉、食管進入胃內對人體是一個很強的機械性刺激,極易引起惡心、嘔吐、嗆咳?;颊吒杏X非常難受,不易接受;加之禁食患者的咽部干燥,胃管運行阻力較大,且患者吞咽動作做起來很不自然,假如勉強完成一次吞咽動作后,一旦一次插管不成功,再做吞咽動作就非常困難。
麻醉后插胃管有許多優越性: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處于安靜狀態,而且應用了肌肉松弛劑、鎮靜劑,患者全身肌肉松弛,提起喉結時可使咽腔、喉部、食管入口張開,利于胃管置入,對各種刺激反應遲鈍,且氣管內已插入導管,不必擔心將胃管插入氣管或咽喉部刺激所致的反射;整個過程因有麻醉醫生的配合,有麻醉機、監護儀等,使整個操作過程具有相當的安全性。
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術后隨訪患者均反映插胃管時無不適感,沒有任何感覺,減輕了患者恐懼心理及家屬的擔憂。也不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
這項護理技術的改革也是手術室舒適護理的體現,使患者更有信心接受手術,原來許多患者要求不插胃管、害怕插胃管,現在能夠坦然面對,也提高了醫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同時使手術室護理人員更加熟練地掌握這項護理操作。插胃管以前一直在病房操作,手術室根本沒機會操作,現在既增加了手術室人員的護理操作項目,也體現了人性化的護理管理。
曾有報道清醒狀態下插胃管,會使本來對手術緊張的患者更加緊張和恐懼,導致心率、血壓升高,特別是對年老、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會增加其心腦血管病的危險性,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3]。而麻醉后插管可減少上述不良刺激及相關的應激反應。
參 考 文 獻
[1] 馬秋梅,柯敏.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導絲支架胃管置入法[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7,4(11):1056.
[2] 劉靜蘭,劉瓊,鄭新峰,等.喉鏡明視下復爾凱導絲結合卵圓鉗輔助法在困難胃管置入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3):45.
[3] 張曉磊,魏素華,朱萍.胃管插入深度的探討[J].現代護理,2001,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