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36 歲,農民,因“乏力 4 個月,胸悶 1月,加重伴左胸痛 1 周”入院?;颊?4 個月前出現乏力,仍可堅持勞動,未重視。1 個月前出現勞累后胸悶,仍未就診。1 周前胸悶癥狀加重,自述上 3~4 樓后即有胸悶,活動耐量較前減退。伴左側胸部疼痛,疼痛發作與活動無關聯,休息后疼痛無緩解。曾至當地醫院治療,胸痛緩解,但胸悶癥狀仍明顯?;颊?3年前發現肺部病灶,考慮結核,未予治療。體檢:T36.8℃,P 99 次/min,R 20 次/min,BP 126/72mmHg,頸靜脈無怒張,兩肺未聞及明顯干濕性羅音,心率 99次/min,心尖區可聞及心包摩擦音,三尖瓣聽診區可聞及三級收縮期雜音(SMⅢ),雙下肢無水腫。輔助檢查:胸部 X 片:心臟增大,兩側胸腔少量積液。心臟 B超:心包積液(右室前壁之前 27mm)。心電圖:竇性心律,T 波改變。
診斷:心包積液:結核性?惡性?第二天給予行心包穿刺術。床邊 B 超定位,心電監護,常規消毒、鋪巾、局麻后,穿刺針緩慢進入,回抽未見心包積液,調整進針位置及方向,仍未抽出。之后患者出現面色蒼白、頭暈、乏力,伴胸悶,心電監護提示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心率 54 次/min,考慮為胸膜反應,中止心包穿刺,予補液,腎上腺素針 0.5mg、DXM 5mg 靜推及補液治療,心率升至 80~90 次/min,BP 140/70mmHg,心電監護提示 ST 段弓背抬高,查床邊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下壁導聯 ST 段弓背抬高,V1~3ST 段壓低。給予硝酸甘油片 0.5mg 舌下含服,患者胸悶有緩解,隨即出現血壓偏低 80/50mmHg.給予加快補液,多巴胺針維持血壓(最高使用劑量為 10μg(/kg·min)),血壓回升至 100/68mmHg.之后復查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下壁導聯 ST 段逐漸回落至基線,ST 段持續抬高約 75min.12h 后復查肌鈣蛋白定量正常。第 2 天給予 INH/RFP/PZA/EMB 四聯診斷性抗結核治療,并予強的松片 10mg,1 天 3 次,促進積液吸收、減少滲出。第 9 天后復查心包 B 超未見液性暗區。進一步確診為結核性心包炎。第 14 天查冠脈造影未見冠脈狹窄。
2 討 論
冠脈痙攣(coronary spasm,CAS)發病機制:(1)神經機制:心理應激狀態(如過度興奮、緊張、焦慮、驚恐、哀痛)時或寒冷刺激、劇烈運動時,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可誘發冠脈痙攣。迷走神經興奮時,其節前纖維所釋放的乙酰膽堿,也可使交感神經的節后纖維釋放去甲腎上腺素,作用于 α 受體,誘發冠脈痙攣。(2)體液機制:①血小板與前列腺素:當冠脈粥樣硬化或其他病變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時,引起血流淤滯,血小板聚集,使血栓素 A2 釋放增多。血管內皮細胞受損,使內膜合成前列環素減少。血栓素 A2 的增多和前列環素的減少,可誘發冠脈痙攣。同時聚集的血小板還釋放二磷酸腺苷、5-羥色胺,加重血管收縮作用。②血管內皮素(ET):冠脈的基礎病變導致心肌慢性缺血,使血管內皮細胞合成并釋放 ET 增多,冠脈平滑肌上 ET 受體密度增加,從而誘發血管痙攣。③另外,Ca2+、H+、Mg2+的作用及雌激素水平升高均可導致冠脈痙攣。
該例患者在穿刺過程中出現胸悶、下壁導聯 ST段抬高,考慮為冠脈痙攣導致心肌缺血,因有房室傳導阻滯出現,罪犯血管考慮為右冠。此次操作由主任醫師執行,穿刺前給予 B 超定位引導,進針過程中操作謹慎,且進針深度遠小于皮膚表面距離心包舒張時距離,穿刺過程中患者無劇烈咳嗽、深大呼吸、改變體位等情況發生,故因穿刺不當導致損傷冠脈致冠脈痙攣的可能性較小。冠脈痙攣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可發生于有粥樣硬化的冠狀動脈,亦可發生于表面“正?!钡墓诿}。Topol 認為,在急性冠脈事件的機制中,由 CAS 引起冠脈內較小的不穩定斑塊的破裂所致的血栓形成,比較由斑塊形成的狹窄程度更為重要;有時冠脈雖有重度狹窄,由于建立了良好的側支循環,不易發生急性冠脈事件;而冠脈雖為輕度病變或為大致正常者,卻可以發生 AMI,其機制就與 CAS 有關。研究提示心理應激和行為類型與促發 CAS 有關,焦慮、抑郁、恐懼、憤怒、社會遺棄以及 A 型行為的 AIAI 反應在 CAS 的發生中起了主要作用。心理應激促發冠脈痙攣的類型可以分為:①大冠脈痙攣;②小冠脈痙攣;③冠脈痙攣與急性心肌梗死;④心理應激與猝死。該例患者出現冠脈痙攣,但因及時處理,在發病 12h 后復查肌鈣蛋白定量仍正常。其持續冠脈 ST 段抬高考慮為右冠痙攣后出現低血壓,冠脈灌注不足導致心肌缺血,引起 ST段抬高;冠脈造影未見明顯冠脈狹窄,進一步支持冠脈痙攣誘發急性冠脈綜合征(ACS)。
參 考 文 獻
[1]Topol EJ.A cute Coronary Syndrome[M].New York:MarcelDekker,Inc,1988:21.
[2]楊菊賢,許左雋。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發生發展與心理行為因素[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4,25(4):261-263.
[3]江一清,劉朝中,王文清,等。冠脈痙攣所致的急性心梗[J].中華心血管病學雜志,1994,22:451.
[4]江一清,劉朝中。冠脈痙攣與斑塊破裂[J].心血管病學進展,1999,20:29-32.
[5]楊菊賢。冠脈痙攣與心身疾病[J].遼寧醫學雜志,1999,13(2):63-64.
[6]Rumsfeld JS,Magid DJ,Plomodon ME,et al.History of de-pression angina andquality of life after acute coronarysyndrome[J].Am Health J,2003,145(3):493-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