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和高血壓是內科較常見的疾病,研究表明,目前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壓發生率有升高趨勢,約為非糖尿病患者高血壓發生率的3-4倍,7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會合并發生高血壓。而高血壓是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因此,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高血壓病情,可以較好的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從而改善預后。我院采取卡托普利聯合尼福達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方法,現報告結果如下。
1 樣本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將我院內分泌科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78名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高血壓、糖尿病診斷標準。對照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42-71歲,平均\\(60.5±4.6\\)歲,糖尿病病程2-8年,高血壓病程3-8年。觀察組男19例,女20例,年齡40-72歲,平均\\(54.0±2.8\\)歲,糖尿病病程1-11年,高血壓病程2-11年。經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治療方法: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均按醫囑注意飲食、生活習慣、運動,服用降血糖藥物常規控制血糖水平。觀察組服用藥物卡托普利12.5mg每次,每天三次,尼福達20mg每次,每天兩次。對照粗單用卡托普利12.5mg每次,每天三次。治療過程中,根據測定的患者血壓,微調降壓藥物劑量。
1.2.2 指標測量:本次試驗中均采用愛奧樂電子血壓計3002型,在門診部對所有受試者進行收縮壓\\(SBP\\)及舒張壓\\(DBP\\)值的測量。測血壓前,受試者應至少坐位安靜休息5分鐘,30分鐘內禁止吸煙或飲咖啡,排空膀胱。測量坐位時的上臂血壓,上臂應置于心臟水平。
比較藥物干預前后血壓變化情況,依據衛生部“心血管系統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顯著有效,舒張壓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有效,舒 張 壓 下 降 雖≤10mmHg但 降 至 正 常,或 下 降10-19mmHg,如為收縮期高血壓則較治療前下降30mmHg以上;其余情況判定為藥物治療無效。
1.3 統計學方法:記錄兩組中顯著、有效、無效三個治療效果的樣本量,數據資料均建立Excel2013數據庫,并采取SPSS19.0的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及獨立樣本t檢驗的統計學方法來確定準確性,認定P<0.05時,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4周后,治療組的有效病例數為38例,其中顯著有效22例,有效16例,總有效率為97.44%,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病例數26例,其中顯著有效14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為82.05%。治療組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結果見表1?!颈?】
3 討論
高血壓是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有效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壓病情,對于減少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意外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機制尚未有明確結論,有學者認為可能與胰腺內分泌異常有關,糖尿病患者發生高胰島素血癥的同時可伴有胰島素抵抗現象,這樣的改變造成了糖尿病患者血壓的異常。
卡托普利是ACEI類藥物,可以抑制血管緊張素Ⅰ轉化酶活性,減少血管緊張素Ⅱ的生成,進而產生擴張血管的效應,尼福達為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可以有效的防治血管壁的肌層增厚等改變,兩藥物合用對于高血壓的控制療效較好。本次實驗中為保證實驗的穩定性和準確性,所有受試者均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壓,并定期接受研究小組成員的電話或門診指導。本實驗優點在于變量控制相對較好,將患者統一到門診同一地點進行測量,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誤差的出現。
本次臨床觀察中,治療組的有效病例數為38例,其中顯著有效22例,有效16例,總有效率為97.44%,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病例數26例,其中顯著有效14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為82.05%。治療組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偠灾?卡托普利聯合尼福達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療效較為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永紅,趙仁華,薛元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對自主及周圍神經病變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7\\):752-754
[2]詹文珍.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危險因素分析[J].醫學信息,2011,9\\(8\\):4758-4759
[3]姚瑾,賴曉蘭,畢文凱,等.合并高血壓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壓控制目標探討[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3,5\\(003\\):158-161
[4]劉寒森,盧俊,李娜.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者血糖監測意義的探討[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22\\):2484-2485
[5]蒲小聘.卡托普利聯合尼福達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臨床觀察[J].現代臨床醫學,2013,39\\(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