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腦卒中患者極易并發醫院獲得性肺炎\\(HAP\\) 而致病情復雜多變、預后不佳; 且由于神經科醫師對 HAP 的診斷與治療水平有限,因此使 HAP 成為影響腦卒中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鑒于 HAP 對重癥腦卒中預后的不良影響,臨床上多預防性地使用抗生素,然而,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否可以降低 HAP 的發生率卻尚缺乏循證資料的支持。本文探討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對重癥腦卒中患者 HAP 發生率和預后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臨床資料
2010 年 1 月至 2013 年 1 月入住我科的重癥腦卒中患者 60 例,男 38 例、女 22 例,平均年齡 62. 3 歲; 均符合第 4 屆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制訂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均經頭部 CT 或 MRI 檢查有確切病灶,發病至入院時間 <48 h,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 評分 > 11 分,APACHE-Ⅱ評分 <60 分,且均排除拒絕參與觀察者和入院時已患有肺部感染者。按是否予抗生素預防性治療將 60 例患者分為兩組各30 例,其中觀察組男 18 例、女 12 例,平均年齡 63. 2 歲,入院時平均 GCS 評分為 8. 7 分; 對照組男 20 例、女 10 例,平均年齡 64. 1 歲,入院時平均 GCS 評分為 8. 5 分。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患者均予腦卒中常規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予抗生素預防性治療,將頭孢替唑鈉2 g溶于10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點滴,2 次/日; 對頭孢類抗生素過敏者,改用左氧氟沙星0. 4 g靜脈點滴,1 次/日。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 HAP 發生率及病死率。
1. 3 HAP 判定標準
\\(1\\) 患者入院≥48 h; \\(2\\) 發生咳嗽、咳痰,并出現膿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3\\) 發熱\\(體溫 >38℃ \\) ;\\(4\\) 外周血 WBC 增高\\(> 10 × 109/ L\\) 或減少\\(< 4 × 109/ L\\) ,伴或不伴細胞核左移; \\(5\\) 胸部 X 線檢查示肺部有新的或進展性的片狀、斑片狀浸潤性陰影或間質性改變,伴或不伴胸腔積液。
2、 結果
觀察組 HAP 發生率為 36. 7% \\(11/30\\) 、病死率為 20. 0%\\(6/30\\) ,對照組 HAP 發生率為 40. 0. % \\(12/30\\) 、病死率為23. 3% \\(7 /30\\)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 05\\) 。
3、 討論
近年來,抗生素的不規范、廣泛大量使用,致使細菌耐藥性不斷增加,已構成全球性的突出問題。預防性用藥的目的是防止某種或多種病菌感染機體,通常情況下,使用對某種細菌敏感的抗生素防止其引起的感染,可能獲得良好效果,但若用于防止多種細菌感染,則往往不能控制感染且可能導致高度耐藥細菌感染,致使感染更不易控制,因而,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必須有明確的應用指征。
重癥腦卒中患者常伴有意識和吞咽功能障礙,且常規留置尿管,從而增加了細菌感染的機會,最常見的感染部位是下呼吸道和泌尿道; 而合并感染則是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若能有效預防或治療感染,則可顯著改善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的預后,而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是防治急性重癥腦卒中患者感染的重點之一。本文結果顯示,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的觀察組與未使用抗生素的對照組的 HAP 發生率和病死率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 >0. 05\\) ,其表明早期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并不能降低重癥腦卒中患者 HAP 的發生率,且對患者的預后亦無明顯改善。因此筆者建議,臨床上對于重癥腦卒中患者使用抗生素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避免抗生素的濫用。
參考文獻:
[1] 王新德 .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 : 379-381.
[2] 卒中相關性肺炎診治中國專家組 . 卒中相關性肺炎診治中國專家共識[J]. 中華內科雜志,2010,49\\(12\\) : 1705-1708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 醫院感染管理規范[S]. 北京: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