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于男性、中老年患者發病率較高,臨床治療一般行手術治療、介入治療、藥物治療這三種主要方式,根據患者疾病種類不同、程度不同、發病位置不同治療有效率和預后也所有不同,但一般來講大多數患者的治療效果較理想。由于手術治療與介入治療中均對麻醉程度有一定要求,所以確定麻醉方式對于治療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本次研究根據我院多年的治療經驗對普外心血管疾病治療過程中麻醉方法做出分析和總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所收治的1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其中男性101人,女性79人;最大年齡83歲,最小年齡52歲,患者平均年齡\\(67.1±1.1\\)歲?;静∏?91例冠心病,56例心絞痛,3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癥:59人合并心率失常,42人合并高血壓,79人合并高血脂。手術類型:128例擇期手術,53例急診手術。
1.2麻醉方法:全部患者均行普外治療,前期使用降血壓、血脂、擴張血管藥物,以及止痛藥、抗生素等,控制患者血壓值在140/90mmHg左右,以心電圖檢查結果確定病情,并做好術中應激反應的處理機制。后行麻醉,82例全身麻醉,66例局部麻醉,9例神經阻滯麻醉,21例胸外膜麻醉患。術中麻醉原則:①最小劑量標準,不可導致臟腑功能損傷,增加術中負擔;②達到止痛效果,術中患者不可出現痛感,增加心肺負擔;③保證心肌收縮功能;④麻醉中若出現心功降低、心理不齊、激增耗氧量應立即中止治療;⑤制定須有針對性,根據每個患者不同病情確定麻醉方式。
2、結果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180例患者中全身麻醉患者82例,占45.56%,局部麻醉患者66例,占36.67%,胸外膜麻醉患者21例,占11.67%,神經阻滯麻醉患者9例,占5%,麻醉總有效率為100%。共44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含合并癥\\):16例患者于麻醉后延遲蘇醒,22例于手術過后出現心律過快,30例心律不齊,行常規護理和治療數小時至一天后恢復。
全部患者均無后遺癥,全圍術期無因麻醉而產生的應激反應和術中風險,無死亡案例。另外,診斷過程中對麻醉方式選擇準確性在90%以上。
3、討論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可知,不同心血管疾病類型普外行術標準不同,麻醉的使用情況也各有差異,所以完善普外治療中麻醉術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患者救治率,降低術中風險。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常見疾病類型為代表,發病原因為心血管、冠狀動脈等發生粥樣硬化,管壁變窄,血管內脂類沉淀物增加,導致心臟供血量降低,血壓升高,是常見老年病以及高血脂并發癥之一。治療以介入治療、手術治療、藥物溶栓為主,前兩者的治療效果最好,但對術中麻醉要求較高。過度麻醉容易使患者失去臟腑功能,導致術中猝死;而麻醉達不到劑量會使患者在手術期內出現應激反應,增加心臟、肺、胃、腎等負擔,造成呼吸暫停、胃應激性穿孔、心臟驟停等突發情況,導致患者術中猝死。不同的麻醉方式特點不同,總結如下:\\(1\\)全身麻醉:優點:術中供養充分。缺點:術后延時蘇醒概率高。適用患者:高血壓、冠心病等非行心臟手術患者,可聯合復合麻醉、胸外膜麻醉適用。\\(2\\)局部麻醉:優點:延時蘇醒發生概率低。缺點,大手術使用效果差,易出現應激反應,可配合腎上腺素適用。\\(3\\)神經阻滯麻醉:優點:起效速度快。穩定。缺點:若麻醉不徹底患者易出現應激反應,造成猝死,重癥冠心病者不宜使用此種麻醉方法,輕中度患者應于術中配合使用咪達唑侖,術中易發生呼吸抑制癥,應密切觀察患者呼氣情況。\\(4\\)胸外膜麻醉:優點:操作便捷,對交感神經的麻醉效果較好,可抑制兒茶酚胺分泌。缺點:術后延時蘇醒發生概率較高。一般用于冠心病等非心臟手術患者,聯合全麻使用效果最佳??偠灾?行不同方式麻醉對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有較為顯著的影響,選擇正確合理的麻醉方式可降低手術風險,提高手術成功率,提高預后,但術中應注意麻醉劑使用量,做好應激反應應對機制。
參考文獻:
[1]李欣馀.老年高血壓患者上腹部手術的麻醉探討[J].吉林醫學,2011,28\\(15\\):628-629.
[2]王鎖柱,陳煒,趙斌江.老年高血壓患者圍術期靜脈使用烏拉地爾和硝普鈉降壓療效對比研究[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2,11\\(15\\):1143-1144.
[3]盛卓人.提高心血管病人圍手術期處理水平[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20\\(14\\):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