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麻醉藥物的作用機理到目前為止缺乏明確的理論 ,但可以肯定的是 , 麻醉藥物是經由中樞神經系統產生麻醉作用的。其具體位點可能為離子通道、功神經遞質及其受體 ,也可能為神經細胞內的第二信使系統。靜脈麻醉藥物的藥理效應主要通過改變中樞神經系統傳導通路當中的某個傳導環節或某幾個傳導環節的活性而產生的。在中樞神經系統內有兩種神經遞質系統 , 一種是興奮性神經遞質系統 , 一種是抑制性神經遞質系統。麻醉藥物可通過抑制興奮性神經遞質系統 , 或興奮抑制性神經遞質系統發揮麻醉作用。
1 γ-氨基丁酸\\(GABA\\)受體
中樞神經系統當中的主要抑制性神經遞質系統為 γ- 氨基丁酸 \\(GABA\\) 受體 , 該受體主要分布在大腦皮質、邊緣系統、小腦皮層等處 , 在丘腦和下丘腦有少量存在 , 腦干及脊髓的存在最為稀少。該受體中含有 γ- 氨基丁酸 A 型受體 \\(GABAA\\)、γ- 氨基丁酸 B 型受體 \\(GABAB\\) 及 γ- 氨基丁酸 C 型受體\\(GABAC\\) 等受體亞型 , 這些受體亞型中同麻醉藥作用存在明確關聯的為 GABAA 受體。這種受體為配體門控氯離子 \\(Cl-\\) 耦聯通道受體復合體 , 該體發生興奮是經中樞內源性遞質 GABA作用于突觸后膜受體位點 , 同時促使 Cl-通道開放 , 并發生 Cl-內流 , 導致細胞處于超極化狀態 , 并抑制細胞發生興奮 , 進而產生鎮痛作用、鎮靜作用和促使意識消失的功能。這種受體的亞單位當中包含 Cl-通道、GABA 結合位點以及其他受體活性物質結合位點。巴比妥類、苯二氮卓類和丙泊酚等臨床經常使用的靜脈麻醉藥物都包含其相應的結合位點 , 能夠同受體結合 , 促使受體產生興奮 , Cl-通道出現開放 , 進而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抑制效應。γ- 羥基丁酸作為 γ- 氨基丁酸的中間代謝物 , 在靜脈注射之后可經血腦屏障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作用 , 其主要作用部位為大腦皮質的灰質、海馬旁回以及邊緣系統的 GABAA 受體 , 從而產生中樞抑制效應。
2 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受體
作為中樞興奮性氨基酸受體的一種亞型 , NMDA 受體是由五個亞單位所構成 , 這五個亞單位對一個中央離子通道產生包繞 , 負繞層能夠通過 Ca2+離子、K+離子和 Na+離子 , 內源性遞質谷氨酸及天門冬氨酸可對 NMDA 受體起到激活作用。該受體大量存在于大腦皮質、丘腦、海馬、紋狀體和脊髓等部位 , 構成了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興奮性傳導通路。在NMDA 受體發生興奮時 , 可導致開放受體復合體中的 Ca2+通道 , 并促使 Ca2+內流。在細胞里的 Ca2+達在形成一定濃度后 ,可激活一氧化氮 \\(NO\\) 合成酶并產生 NO, NO 具有增高鳥苷酸環化酶活性的作用 , 并促使細胞內環磷酸鳥苷 \\(cGMP\\) 增加 ,進而出現一系列生理效應。
3 阿片受體
阿片類藥物是通過對中樞神經系統中的阿片受體產生興奮作用而發揮藥理作用的 , 這里的中樞神經包括脊髓及脊髓以上的中樞神經。阿片受體包括四個主要亞型 :其中 μ 受體同脊髓以上水平的鎮痛和呼吸抑制相關;κ 受體同鎮靜和脊髓水平的鎮痛相關 ;δ 受體同鎮痛及行為、精神反應有關 ;σ 受體同幻覺反應及呼吸刺激有關。依據作用的受體亞型不同 , 阿片藥物顯示出不盡相同的藥理作用。雖然普遍認為氯胺酮的藥理作用主要經 NMDA 受體阻斷完成的 , 但是研究證據表明 , 氯胺酮亦也能經阿片受體發揮鎮痛作用 , 氯胺酮對阿片受體的親和力同其對 NMDA 受體的親和力要小 10 倍 , 納洛酮不能對氯胺酮具有的鎮痛作用起到逆轉影響 , 對嗎啡有耐受性的動物對氯胺酮具有的敏感性也出現降低。苯二氮卓類藥物的藥理作用當中也存在同阿片受體有關的成分 , 臨床研究表明 , 納洛酮能夠對地西泮的意識消失作用產生拮抗作用 , 在動物實驗中發現 , 納洛酮對地西泮所導致的鼠翻正反射的消失作用具有逆轉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趙國良 , 衡新華 . 吸入麻醉藥神經保護作用機制研究進展 .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 2009, 9\\(3\\):587-590.
[2] 任三姐 , 王珊娟 , 杭燕南 . 靜脈麻醉藥對心血管及重要臟器功能的影響 . 實用醫學雜志 , 2011\\(12\\):2280-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