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傷致功能障礙需要及時有效的康復訓練,才能有效促進手功能恢復。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因各種因素導致手外傷合并功能障礙患者手整體功能恢復和手運動感覺功能的恢復效果欠佳,手部關節僵硬,自主活動受局限,導致日常生活異常[1].
對于這類患者,臨床通常采用作業治療、關節松動和功能性活動等康復治療措施,有助于改善手指關節總主活動度,對于促進僵硬手粘連的屈肌腱滑動的恢復缺少關注[2].同時,在手外傷治療期間,針對手腫脹和疼痛程度的改善方面缺乏必要的研究[3].本研究談談屈肌腱滑動訓練聯合物理療法有助于改善手外傷功能障礙和疼痛程度,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康復科手外傷致功能障礙患者 92 例,納入標準:全部患者手外傷疏忽未及時進行康復治療,導致手部功能障礙;手部軟組織創面基本愈合,X 線片顯示骨折達到臨床愈合標準[4].排除標準:合并神經損失,肌腱斷裂尚未修復,X 線片顯示骨折尚未達到臨床愈合標準,骨性關節僵硬和精神性患者。全部患者按照就診時間進行先后順序編號,編為 1~92 號,采用 SPSS 18.0 軟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數和按照隨機數字表法編秩,然后按照隨機數字表法秩次從小至大排列,其中秩次 1~32為 A 組,秩次 33~62 為 B 組,秩次 63~92 為 C 組;A 組 32 例,其中男 22 例,女 10 例,年齡 28~58 歲,平均 (33.61±5.34) 歲,受傷類型:電鋸傷 2 例,切割傷 8 例,刀砍傷 4 例,高處墜落傷1 例,輾壓、撕脫傷 7 例,爆炸傷 2 例,跌傷 8 例;傷及手指關節 68 指,病程 2~3 個月,平均 (2.03±0.35) 個月;B 組 30 例,其中男 20 例,女 10 例,年齡 29~57 歲,平均 (33.56±5.09) 歲,受傷類型:電鋸傷 1 例,切割傷 7 例,刀砍傷 3 例,高處墜落傷2 例,輾壓、撕脫傷 6 例,爆炸傷 2 例,跌傷 9 例;傷及手指關節 64 指,病程 1~3 個月,平均 (1.79±0.54) 個月;C 組 30 例,其中男 19 例,女 11 例,年齡:29~58 歲,平均 (34.11±5.16) 歲,受傷類型:電鋸傷 2 例,切割傷 6 例,刀砍傷 2 例,高處墜落傷 3 例,輾壓、撕脫傷 5 例,爆炸傷 1 例,跌傷 11 例;傷及手指關節 65 指,病程 2~3 個月,平均 (1.89±0.46) 個月;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給予常規運動治療和作業治療 ( 插木板、捏橡皮泥、撿黃豆、撿玻璃珠和翻紙片 ) 等綜合康復治療,同時囑咐患者在治療時間之外盡量動手做力所能及的常規家務,包括吃飯、系鞋帶、刷牙、洗臉和穿衣等。A 組患者采用屈肌腱滑動訓練聯合物理療法;B 組患者采用屈肌腱滑動訓練,C 組患者采用物理療法。
1.2.1 屈肌腱滑動訓練 (1) 關節定位訓練:固定掌指關節(metacarpophalangeal,MCP) 關 節 和 近 側 指 間 關 節 (proximalinterphalangeal point,PIP) 關節于伸直位,屈曲遠側指間關節(distal interphalangeal point,DIP) 關節,促進伸肌腱滑動,固定 MCP 關節于伸直位,屈曲 PIP 關節,促進屈指淺肌腱滑動。(2) 握拳、勾拳和直角握拳訓練。(3) 屈淺肌腱的單獨滑動訓練:每次僅屈曲單一手指的 PIP 關節,維持其他手指于伸直位。(4) 單獨的掌指關節關節屈曲訓練:在指間關節 (interphalangeal point,IP) 于伸直位,進行 MCP 關節屈曲訓練,A、B 組治療時間相同,1 次 /d,2 h/ 次,15 次為 1 療程,每個患者治療 2 個療程。
1.2.2 物理療法 采用美國 Chattanooga 干熱物理治療儀,利用治療儀中的流體運動原理作用于患側手指,發揮按摩、刺激和摩擦等機械物理治療作用,干熱物理治療儀經預熱后,治療時間設定為 30 min,脈沖頻率間隔 2 s.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采取以下治療方案:肩關節活動良好者手從前方進入治療箱中。肩關節活動受限者手從上方進入治療箱體,進入后將入口封緊,每次治療 30 min,2 次 /d,每周治療 5 d.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組間比較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第一天患者手功能恢復和疼痛程度的差異。
1.3.1 臨床療效 參照改良 Ashworth 量表,通過肌張力改變評估臨床療效,對于肌張力恢復正常評估為痊愈;對于肌張力下降 2 個級別或以上者評估為顯效;對于肌張力下降 1 個級別者評估為有效;對于肌張力無改變甚至加重者評估為無效[5].
1.3.2 采用 CARROLL 手功能評估量表評定手整體功能 評分標準為 0~3 分,共 33 個項目[6].采用國際手外科學會推薦的總主活動度 (total active motive,TAM) 對手指進行 TAM 優良率測定,活動范圍正常者評定為優,TAM 患側大于健側 75% 者為良,TAM 患側大于健側 50% 者為中,TAM 患側小于健側 50% 者為差[7].生活自理能力評估采用 Barthel 指數評分標準,分數越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佳[8].
1.3.3 測量患側手部的腫脹程度和疼痛程度 將測量手采用水沾濕,燒杯裝滿水,將手浸入,水面水平沒及腕橫紋處,取出手,采用量杯測量燒杯中水減少的體積,水減少的體積即為手的體積,同時測量健側手的體積和患側手的體積差即為手腫脹程度。手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 (VAS),0 分為無痛,3 分以下為輕微疼痛,患者能忍受;4~6 分為嚴重疼痛,影響睡眠,但尚能忍受;7~10 分為非常嚴重的疼痛,難以忍受[9].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18.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 標準差 (x-±s) 表示,比較采用 F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