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面神經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亦稱為面神經炎或Bell麻痹,是因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的周圍性面癱[1].常因病毒感染或自主神經功能不穩等因素引起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痙攣,導致面神經缺血、水腫、脫髓鞘,嚴重者出現軸索變性。由于骨性面神經管僅能容納面神經通過,面神經一旦發生炎性水腫,必然導致面神經受壓,主要表現為面部表情肌癱瘓。本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生,但男性略多見,大多數為單側性發病,其發生與季節無關,而合理掌握治療時機是能否治愈的關鍵。自2012年1月起,作者采用鈹針配合溫針、超激光、超短波及藥物牽正散等治療該類患者25例,取得較好療效?,F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01-2013-12來我院門診的25例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齡17~72歲,平均45.2歲;病程2 h~3 d,平均1.5 d.
1.2 診斷標準 病史:起病急驟,病前常有受涼、受潮或面部受冷風刺激等病史。癥狀:面頰部動作不靈,口眼歪斜,伴或不伴有乳突部疼痛、聽覺障礙、舌前2/3味覺障礙、淚液唾液減少。體征:額紋消失,不能皺額、蹙眉;患側眼裂大,眼瞼不能閉合,溢淚;鼻唇溝變淺或平坦,口角下垂,向健側牽引。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病程在1~3 d內,均經頭顱CT或MRI除外顱內病變所致周圍性面癱,排除格林巴利綜合征、耳源性面神經麻痹、顱后窩神經瘤或腦膜炎所致的周圍性面癱者。
1.3 治療方法
1.3.1 鈹針治療 常規消毒皮膚,用鈹針或手術刀劃割患側口腔黏膜,作斜切口,深0.1~0.3 cm,長1.0~1.5 cm.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按摩擠壓患側,用壓舌板向下刮血。體壯多出,體弱少出,至血色鮮紅為止,注意術后禁食2~3 h,保持口腔衛生,以防止感染。上部病變(額肌、眼?。└詈蟛浚ɑ紓却缶数X對面頰黏膜);中部病變(眼下、鼻旁、上唇)割中部(患側小臼齒對面頰黏膜);下部病變(口角、下唇)割前部(患側口角上下犬齒對面頰黏膜);新患割硬塊或麻痹區,亦可按經絡循行部位劃割,一般1次治療即可。
1.3.2 溫針治療 急性期即發病第1~3天內不采用針刺治療。自第4天起,使用華佗牌0.45 mm×(100~125 mm)毫針進行針刺,常取風池、地倉、頰車、四白、陽白、合谷、翳風、迎香、顴 、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等穴。配穴伴惡寒發熱者加瀉大椎;露睛流淚較重者加攢竹或魚腰;耳鳴加取翳風、聽宮、耳門、中渚;味覺障礙加廉泉;舌根強硬加金津、玉液;患側面肌抽動加顴 、太陽。方法可為頰車透地倉、地倉透迎香、迎香透四白、四白透顴 、顴 透地倉等。以上均取患側,用平補平瀉手法,一般留針20 min,同時選取其中4~5個穴位加艾柱溫灸。1次/d,15 d為1個療程。
1.3.3 物理治療
1.3.3.1 超激光照射 應用日本產HA-2200型激光疼痛治療儀,先將SG型透鏡對準患側莖乳突孔,緊貼患者皮膚照射7~10 min(照射2 s,間歇4 s),輸出功率為80%;然后用B型透鏡進行穴位照射,患側取穴地倉、頰車、四白、陽白、下關等,一般每次取穴2~3個,照射7~10 min(照射1 s,間歇1 s),輸出功率為90%,照射時需注意保護眼部。1次/d,15 d為1個療程。
1.3.3.2 超短波治療 應用汕頭市醫用設備廠生產的DL-C-C型超短波電療機,額定輸出功率為200 W,工作頻率為27.12 MHz.將電極分別置于患側乳突區和耳前區(或健側面部),先給予無熱量治療3 d,然后采用微熱量,1次/d,15 min/次,15 d為1個療程。
1.3.4 藥物治療 牽正散,源自《楊氏家藏方·卷一》,方藥組成:白附子、白僵蠶、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用法:共為細末,3 g/次,3次/d,共15 d,溫酒送服;亦可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初起風邪重者,宜加羌活、防風、白芷等以辛散風邪;病久不愈者,酌加蜈蚣、地龍、天麻、桃仁、紅花等搜風化瘀通絡。維生素B1注射液100 mg及維生素B12注射液500 μg,肌注,1次/d,共10 d;地巴唑20 mg,口服3次/d,共15 d.此外,急性期服用潑尼松,30~60 mg/d,晨1次頓服;連續5 d,以后7~10 d逐漸減量。
1.4 療效標準 參照House-Brackmann面神經功能評價分級系統。痊愈:面部所有肌肉活動功能正常;顯效:部分肌肉活動功能可輕微減弱,并有輕微的聯帶運動;有效:部分肌肉活動功能明顯減弱,但是兩側損害程度不對稱,無嚴重的聯帶運動;無效:面癱無改善或發生面肌痙攣。全部病例均在治療1個月后進行療效評定。
2 結果
其中治療1個療程者18例,治療2個療程者7例。臨床痊愈17例,占68%;顯效:6例,占24%;有效2例,占8%;無效0例??傆行?00%,均無不良反應發生。
3 討論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面癱”范疇,多由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經絡、氣血阻痹,使面部足陽明經筋失于濡養,以致肌肉縱緩不收所致,即氣滯血瘀,脈絡失養[3].西醫學對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確。一部分人因局部受風吹或著涼而起病,故通常認為可能是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因受風寒而發生痙攣,導致該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受壓而致病?;蛞虿《靖腥?、風濕性面神經炎、莖乳突孔內的骨膜炎致面神經腫脹、受壓、血液循環障礙進而損害面神經造成面神經麻痹。此外,部分中耳炎、腮腺炎和外傷及顱底腫瘤也可以導致周圍性面癱。其治療原則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面神經水腫,緩解神經壓迫,促進功能康復。①鈹針是古代具名,九針之一,《靈樞·九針論》即有記載。該療法是一種細小神經外的松解術,具有創口小、痛苦小、無需麻醉、定位準確、松解較為充分的優點,其作用機制為減壓減張,從而可以使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此外,放血則可祛除毒邪,使淤血務盡,邪去正安,氣血恢復通暢。②針灸治療以祛風散寒、通經活絡為主,取風池祛風通絡;地倉、頰車、四白、陽白皆為足陽明胃經腧穴,針加灸以溫經散寒,疏通本經氣血,濡潤溫煦經筋;合谷為治療面口諸癥遠取之要穴,針加灸既可疏邪解表,又能和營通絡;翳風有疏通經氣消腫止痛作用。取太沖平肝熄風,三陰交滋補腎陰,足三里補氣血以固本。遠近結合,標本兼顧,氣血得行,則虛風自息。針刺能廣泛刺激面神經分支的走行部位,可改善神經營養,促進組織代謝,提高神經興奮性,增加肌纖維收縮,從而有利于神經功能的迅速恢復[4].而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若急性期針灸刺激能加重面神經水腫而影響其治療效果,所以針灸治療宜在恢復期后進行。③超激光是一種直線偏振近紅外線,波長0.8~1.6 μm,功率可達1 800 mW,其紅色可見光束的透射人體組織能力可達到7 cm,主要通過改善血管壁通透性,減輕炎性滲出的速度和程度,減輕充血和水腫,同時具有擴張局部血管,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炎性滲出物吸收及炎性細胞浸潤消散的作用,進而可減輕或解除急、慢性疼痛,促進創傷愈合。此外,直線偏光還可調節自主神經、內分泌系統,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利于維持內環境的穩定[5].④超短波治療可使血流加速,改善局部微循環及淋巴循環,提高細胞膜的通透性,清除炎癥病理產物,起到控制炎癥的作用,對整體也有調節作用,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加速神經纖維的再生[6].⑤牽正散功用為祛風化痰,通絡止痙。方中白附子辛溫燥烈,入陽明經而走頭面,以祛風化痰,尤其善散頭面之風為君。全蝎、僵蠶均能祛風止痙,其中全蝎長于通絡,僵蠶且能化痰,合用既助君藥祛風化痰之力,又能通絡止痙,共為臣藥。用熱酒調服,以助宣通血脈,并能引藥入絡,直達病所,以為佐使。藥雖三味,合而用之,力專而效著。風邪得散,痰濁得化,經絡通暢,則喁斜之口眼得以復正。而給予皮質激素,可減輕神經炎性反應及水腫,阻止其變性發展。VitB1及VitB12均為神經營養藥,可有效改善面神經的營養狀況,尤其是VitB12,可促進末梢神經再生;地巴唑可解除面部血管平滑肌痙攣,改善微循環。
以上治療具有操作簡便、療效顯著、療程短、患者無痛苦及易接受等特點,并避免了藥物的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賈 建 平 ,陳 生 弟 . 神 經 病 學 [M].7 版 . 北 京 :人 民 衛 生 出版社,2013:339-341.
[2] 許 濟 群 ,王 綿 之 . 方 劑 學 [M].2 版 . 北 京 :人 民 衛 生 出 版社,2014:429-430.
[3] 杜茂奎,梁莉。中西醫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療 效觀察[J].人民軍醫,2009,52(4):229-230.
[4] 徐 青 華 ,席 弘 剛 ,趙 紅 ,等 . 神 經 節 苷 脂 鈉 穴 位 封 閉 配合 針 刺 治 療 難 治 性 面 癱 [ J ] . 實 用 醫 藥 雜 志 ,2013 ,30(2):129-130.
[5] 趙聯偉,唐晨。手法加針灸配合超激光治療肩周炎 87 例[J].中國療養醫學,2013,22(11):998-999.
[6] 周 麗 萍 ,陳 舒 ,黃 澤 河 . 超 短 波 并 電 針 治 療 面 神 經 麻 痹[J].中國臨床康復,2003,10(7):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