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 PID\\) 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癥,主要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盆腔腹膜炎。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兩類[1]。慢性盆腔炎\\( CPID\\) 是常見的婦科疾病。我院應用腹腔灌液配合微波治療慢性盆腔炎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 2008 年 2 月至 2011 年 2 月在我院治療的慢性盆腔炎患者 120 例,均為經產婦,年齡 35 ~ 45 歲,中位年齡 39 歲; 病程 6 個月至 2 年。既往曾經抗菌藥物治療,此次治療前一個月未應用抗菌藥物。臨床表現: 下腹墜脹感、腰骶酸痛、白帶增多且有臭味,月經前后肛門墜脹,痛經。婦檢: 子宮體壓痛、活動欠佳和宮頸舉痛,附件有壓痛或增厚、索條感及包塊。本組一側或雙側附件區可觸及不規則、固定、邊界不清、壓痛明顯包塊 72 例,經 B 超、CT、腫瘤標志物檢查排除非炎性包塊或腫瘤。注藥前后均行血常規、尿常規、血生化及心電圖等檢查,除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CPR 升高外,余檢查均正常。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 60例。兩組年齡、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治療組給予腹腔灌液加微波局部理療,治療期避開月經期,排空膀胱后取平臥位或半臥位,取臍與髂前上棘連線的中點為穿刺點,術者動作應輕柔、快速,力爭一次成功; 做好患者心理疏導,使之配合操作。穿刺部位常規碘酒、酒精皮膚消毒后行穿刺術\\( 采用一次性靜脈留置針為穿刺針\\) ,囑患者鼓腹后沿穿刺點垂直刺入,進針后有落空感表明針已進入腹腔,回抽無血液及腸內容物后取出針芯,將套管留置于腹腔,滴入少許無菌生理鹽水。如患者無不適,則連接輸液管快速滴入加溫至 35 ~40℃的藥物,包括替硝唑注射液 200ml、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0. 6\\( 200ml\\) 、生理鹽水 100ml加入地塞米松注射液 10mg、慶大霉素注射液 16 萬 U、α - 糜蛋白酶注射劑 4 000 萬 U。滴注完畢\\( 約 30 分鐘\\) 將套管拔出,穿刺處無菌紗布覆蓋膠布固定,輕輕按摩片刻。術后患者半臥位給予盆腔局部微波理療 30min。5 天后做第 2 次腹腔灌液治療。操作過程中應注意: ①每次灌注前患者一定要排空膀胱,防止誤穿。②穿刺時用力不能過猛,以防針頭直接刺入腹主動脈,如回抽有血液,應立即拔出套管針,用力壓迫穿刺點 20 ~30min,改日再行穿刺。③拔出針芯時要小心,以防針尖刺破套管針,使藥物滲入皮下組織。④穿刺 2 次回抽仍有腸內容物,應停止操作。⑤禁用于腹腔臟器畸形、移位及過敏體質; 對有嚴重并發癥的危重患者慎用。
對照組給予生理鹽水 100ml 加頭孢哌酮舒巴坦注射劑3. 0g,2 次 / d;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0. 3g,2 次 / d; 替硝唑 0. 4g,1次/d,靜脈滴注; 并應用微波局部理療。治療 10 天。
1. 3 療效標準
治愈: 自覺癥狀全部消失,子宮附件無壓痛,炎性包塊和盆腔積液消失。顯效: 自覺癥狀消失,子宮附件壓痛基本消失,盆腔積液減少 2/3,炎性包塊明顯縮小。無效: 臨床癥狀及體征未見減輕。
1. 4 統計學分析
采用 SPSS11. 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 x珋 ± s\\) 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用 χ2檢驗。以 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χ2= 10. 44,P < 0. 01\\) ,見表 1:【表1】
2. 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對照組發生副反應 10 例,以惡心、腹脹、腹瀉等胃腸道反應為主,未經處理,患者可耐受。治療組發生腹脹 5 例,未經處理,理療后腹脹明顯減輕。
2. 3 復發率
隨訪半年治療組無復發,對照組復發 10 例。治療組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χ2= 10. 91,P < 0. 01\\) 。
3 討論
吸道、泌尿道、皮膚等部位的感染機會增多。由于抗精神病藥的抗膽堿能作用引起口干,影響口腔衛生,常并發舌炎、口腔炎及齲齒等,患者自理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衛生習慣,使口腔感染機會增加。④感染與保護性約束: 來院初期患者精神癥狀尚未控制,為防范沖動傷人、自傷、自殺行為,或因患者治療不合作,需要采用保護性約束措施,導致患者臥床時間增加,容易引起皮膚感染、墜積性肺炎發生。
我院 PICU 收治的患者部分來源于民政流浪救助對象;也有部分從其他基層醫院轉入,或由本院普通精神障礙病室轉診,這些患者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長期飲食不規律、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因此,有上述因素的患者應作為醫院感染管理的重點監測對象。PICU 患者醫院感染率高于精神科普通病房,加強 PICU 病房管理、布局合理是減少醫院感染的基礎; 防范相關危險因素、提高患者免疫力,是預防PICU 醫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 Vaaler AE,Morken G,Flovig JC,et al. Effects of a psych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in an acute psychiatric department [J]. Nord JPsych,2006,60\\( 2\\) : 144 - 149.
[2] 肖雪琴,李元紅. 醫院感染管理與控制[M].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150.
[3] 李雙林,王東信,吳新民,等. 外科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和相關死亡危險因素[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 5\\) : 503- 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