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小關節紊亂是常見胸椎損傷性疾病之一,患者多因外力作用而出現胸椎小關節細微結構改變,進而牽拉關節囊及韌帶,并壓迫刺激神經,最終導致患者胸椎小關節周圍軟組織出現痙攣而發生疼痛[1].胸椎小關節紊亂除疼痛外,還可能伴有腰不能挺直,不敢動彈,唯恐別人觸碰的情況,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目前,胸椎小關節紊亂治療方法以手法復位、中藥外敷、理療治療等為主。筆者對比分析了手法復位與理療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 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2 年 1 月-2013 年 12 月因胸椎小關節紊亂在本院門診就診的患者 100 例,均符合《推拿學》[2]中關于胸椎小關節紊亂的診斷標準,患者對應胸椎棘突壓痛、椎旁壓痛和叩擊痛; 椎旁軟組織觸痛、痛性結節等; 體格檢查患處胸椎棘突偏離中軸線、有局限性壓痛和肌緊張。排除骨折、結核、腫瘤及風濕性疾病者,合并患處胸椎畸形、骨折、結核、腫瘤等病變者,合并嚴重心、肝、肺、腎功能不全或出凝血功能障礙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合并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療者。將患者隨機分為 3 組: 手法復位組 40 例,男 14 例,女 26 例; 年齡 38 ~76( 58. 9 ±1. 7) 歲; 病程( 7. 1 ±2. 3) 年( 5個月 ~20 年) .偏振光組 30 例,男 11 例,女 29 例; 年齡 40 ~75( 58. 6 ± 2. 0) 歲; 病程( 6. 9 ± 2. 1) 年( 6 個月 ~ 21 年) .磁振熱組30 例,男12 例,女28 例; 年齡39 ~76( 59. 1 ±2. 1) 歲;病程( 6. 8 ±1. 8) 年( 7 個月 ~19 年) .3 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均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手法復位組: 給予患者疊掌按壓復位法。囑患者取俯臥位,施術者立于患者一側,先給予患處揉法操作,以放松其背部肌肉。施術者將雙掌疊壓置于患處椎棘突上,囑患者深呼吸,施術者隨患者呼吸頻率而上下揉壓,患者呼氣末端稍用力下壓,如聽到彈響聲即表示復位成功。偏振光組:選用東京醫研株式會社的 HA - 2200 超激光疼痛治療儀,根據患者具體癥狀行直線偏振光近紅外線照射治療,每隔 1 d進行 1 次,照射劑量及操作方法嚴格按器械說明書進行,10次為 1 個療程。磁振熱組: 選用日本 TM - 3200 型磁振熱治療儀,將標準溫熱治療墊置于患者腰部,將導子置于患者腰、腿部,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進行治療量控制,治療頻率為 50 ~65 Hz,強度為 2 ~ 3 檔,每次治療 15 ~ 20 min,1 次 / d,10 次為1 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
1. 3. 1 Mcgill 疼痛量表評分 3 組在治療前及治療 2 個療程后分別采取 Mcgill 疼痛量表對其疼痛癥狀進行評價[2].其中視覺模擬定級方法( VAS) ,0 分代表無痛,10 分代表劇痛,患者對自己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價; 疼痛分級指數( PRI) 含 11 個感覺項與 4 個情感項,以 0,1,2,3 分表示無、輕、中、重 4 級,患者自主選擇相應的感覺項、情感項及程度值并統計分數;現有痛強度( PPI) 評定,分別以 0,1,2,3,4,5 分表示無痛、輕度不適、不適、難受、可怕的疼痛、極為痛苦,患者選擇任意一項。
1. 3. 2 關節活動度 分別在治療前、治療 1 個療程和 2 個療程后測量 3 組關節活動度。
1. 3. 3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文獻[3]中相關標準,在治療 2 個療程后分別對 3 組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痊愈: 胸椎關節穩定,無腫痛,活動功能恢復正常; 有效: 胸椎關節欠穩,微腫痛,關節活動功能改善; 無效: 胸椎關節癥狀及活動功能無明顯改善。痊愈 + 有效計為總有效。
1. 4 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18. 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 ± 標準差( x珋 ± s) 表示,比較采用 t 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 \ue15e2檢驗。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 1 3 組治療前后 Mcgill 疼痛量表評分比較 3 組治療 2 個療程后的 PRI、PPI 和 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 P <0. 01) ; 手法復位組治療兩個療程后的 PRI、PPI 和 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其他兩組( P <0. 01) .見表 1.
2. 2 3 組治療前后關節活動度比較 3 組治療 1 個療程、2個療程后的關節活動度均顯著大于治療前( P 均 < 0. 01) ; 手法復位組治療 2 個療程后的關節活動度顯著大于其他 2 組( P 均 <0. 01) .見表 2.
2. 3 3 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 2 個療程后手法復位組的有效率顯著高于偏振光組及磁振熱組( P 均 <0. 05) .見表 3.
3 討 論
胸椎小關節紊亂癥又被稱為“岔氣”,患者多因扭轉外力而導致胸段椎體失穩而發病,部分患者可能因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或小關節增生導致胸段椎體活動范圍受限而發病?,F代醫學認為,胸椎小關節紊亂患者發病原因可能為外傷,長期體位、姿勢不良以及慢性積累性勞損等,部分患者還可能因側身提物或噴嚏、咳嗽時的胸椎牽拉導致胸椎兩側關節突關節及肋橫突關節受力不均,不能承受瞬間應力而出現小關節錯位[4].小關節錯位后將累計周圍神經、血管,患者將出現不同程度的肋間神經痛及臟器功能紊亂,這給患者工作、生活帶來極大不便[5].中醫認為胸椎小關節紊亂屬于“骨錯縫”范疇,患者損傷部位在背部,而病位在胸椎?!峨y經》中提到“四損損于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也即是筋骨相互連接,筋損則骨傷,骨傷則筋損,這也是“骨錯縫”的根本含義[6].《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有言道:
“蓋骨離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則不待曠日遲久,而骨縫即合?!庇纱丝芍?,骨縫特指骨關節間的正??p隙,人體全身可見,如患者出現關節損傷后,其關節縫隙將出現異常變化。發現該疾病后,醫師需選用手法矯正,以將錯開的“骨縫”復位。
臨床胸椎小關節紊亂癥尚無統一的治療方法,其中西醫認為本病需對癥治療,可給予患者止痛劑并輔以血管擴張藥物、解痙藥物以及神經調節藥物[7].此外,理療( 如直線偏振光近紅外線照射治療、磁振熱治療等) 也是西醫常用治療方法之一。直線偏振光近紅外線照射治療、磁振熱治療等理療方法在緩解患者疼痛,減輕患者癥狀上具有顯著優勢,其起效快,治療結束后患者癥狀可立刻減輕,但是理療療效持續時間相對較短,患者容易復發[8].而中醫認為胸椎小關節紊亂癥需以手法復位、針灸、拔罐、中藥外敷等治療方法為主,其中手法復位治療科調整患者異常椎骨骨間關系,患者移位的小關節可恢復至原來的解剖位置,其周圍的神經、血管組織也將不被牽拉及壓迫,最終達到通督調俞、調整臟腑功能的療效[9].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提到: “傷有輕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疫可之遲速及遺留殘疾與否,皆關乎手法,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盡其法也?!币簿褪鞘址◤臀豢捎行Ц纳菩刈敌£P節紊亂患者癥狀,但患者具體損傷不同,其適用的方法也不同?!夺t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將正骨推拿方法總結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類。實際工作中,醫師還需注意以下要點: ①穩。排除手法復位禁忌證,如腫瘤、骨折、骨質疏松等。②準。定位與發力方向準確,保證應力集中于 患者病變脊椎。③輕、巧。施力需巧,不可適用暴力、蠻力,需借力、巧力施法。④快。發力時需疾發疾收,且會應用“寸”勁。即“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所苦,方稱為手法也”.本研究中結果發現,3 種治療方法在改善患者癥狀,降低患者疼痛上均具有顯著療效,而手法復位療效更佳; 手法復位組在恢復患者紊亂小關節解剖結構,提高患者胸椎關節功能上效果顯著優于其余兩種理療方法。
此外,手法復位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療效明顯優于直線偏振光近紅外線照射治療、磁振熱治療。分析其原因可能為手法復位治療可直接作用于患處移位的小關節,并將其復位,這種從病因入手的治療方法療效必然顯著。
綜上所述,手法復位是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的有效治療方法,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關節功能,且相關費用較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 參 考 文 獻 ]
[1] 李義凱,翟偉,李進龍,等。 推拿學[M]. 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2
[2] 葉田,薛宏偉,王宇,等。 電針結合手法整復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療效對照觀察[J]. 中國針灸,2013,33( 12) : 1077 -1080
[3] 王小斌,李宏濤,董國順,等。 懸浮式牽引結合手法復位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臨床觀察[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 11) : 88 -90
[4] 陳蒙歡,華夏。 針灸配合手法復位治療胸椎后關節紊亂 23 例[J]. 上海針灸雜志,2011,30( 03) : 166 -168
[5] 趙成飛,管小丹,丁昀,等。 中藥熏蒸配合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癥臨床觀察[J]. 湖北中醫雜志,2011,33( 5) : 71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