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盆底康復治療已成為防治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最為重要且關鍵的手段,研究證實盆底肌群鍛煉具有較好的療效,通過生物反饋聯合盆底肌訓練則是一種更有效的鍛煉方法。本研究通過對婦科術后患者進行盆底肌鍛煉聯合生物反饋的盆底康復法,有效減少了尿管拔除后的并發癥,此法現已在婦科術后患者中廣泛推廣,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2年1-12月在本科住院的全子宮切除術和宮頸癌行后腹膜淋巴結廣泛清掃術患者124例,年齡32~79歲,平均46.8歲,排除有膀胱陰道瘺或因腦血管等疾病影響膀胱功能的患者。所有研究對象均明確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共分為全子宮切除組和宮頸癌行后腹膜淋巴結廣泛清掃術組。
1.2研究方法
1.2.1 分組:隨機選取2012年1-5月全子宮切除術后進行盆底肌群功能鍛煉患者50例設為對照1組,另選取2012年6-12月行此手術的50例患者為實驗1組,實驗1組在對照1組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生物反饋干預。隨機選取2012年1-7月宮頸癌行后腹膜淋巴結廣泛清掃術并進行盆底肌群功能鍛煉患者12例為對照2組,另選取2012年8-12月行此手術12例患者設為實驗2組。實驗2組在對照2組基礎上進行生物反饋干預。
1.2.2盆底肌群鍛煉:術前2d向患者介紹膀胱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指導站、坐、臥3種體位時的盆底肌鍛煉方法。鍛煉前排空膀胱,患者先收縮肛門,再收縮陰道、尿道,產生盆底肌上提的感覺,并且在收縮肛門、陰道、尿道肌肉時保持大腿及腹部肌肉的放松,每次持續收縮3s以上,然后逐漸放松,再重復上述動作共3次,接著快速進行收放動作,連續做15~30min,每日3次\\(上午9時、下午4時,晚上8時\\)。手術前晚及手術日晨各加強訓練1次。術后第3天開始繼續訓練,每次不少于5min,持續時間和次數逐漸增加,鍛煉過程中有不適感,立即停止收縮動作。由培訓后婦科專業護士進行指導,由于盆底肌肉隱藏于骨盆腔中,從外觀上既看不到也摸不到,在訓練過程中需要保證患者確實正確掌握盆底肌群鍛煉的方法,并且要注意肌肉收縮的時間,避免過度鍛煉。術前首次鍛煉由專業護士戴手套將兩指放入患者陰道,囑咐患者盡力收縮盆底肌肉,感覺盆底肌肉完全收縮強度的主觀感覺和保持時間,患者熟練掌握后督導其按規范積極鍛煉。
1.2.3生物反饋干預:設置測壓裝置,在導尿管末端連接三通管,一端連接水柱式測壓裝置,一端接無菌生理鹽水輸入瓶,另一端連接引流管。測壓裝置的零點平恥骨聯合。放盡膀胱內的尿液,夾閉尿液引流管,利用連接的生理鹽水輸入瓶輸入100mL的溫生理鹽水,水溫為38~40℃。囑患者深吸氣后屏氣,配合做有意識的排尿動作,協助患者觀察自己用力后測壓器水柱波動的高度,可以直接觀察到膀胱內的壓力變化。如膀胱內壓力變化小、觀察不明顯,囑患者雙手疊加用力按壓下腹部以增加膀胱內壓,然后放松數秒,如此反復訓練3~5次。10min后,再次向膀胱內輸入200mL溫生理鹽水。盡可能讓患者體驗與膀胱充盈有關的溫度和容量感覺及全身的反應,特別是下腹部的局部感覺,使患者學會判斷膀胱充盈的方法,然后重復上述吸氣后屏氣,做排尿動作和按壓下腹部的動作3~5次。10min后再向膀胱內輸入溫生理鹽水,每次200mL,最后總量不少于800mL。每加量輸入1次,患者做1次感覺練習和用力排尿訓練,使每次膀胱壓力達到60cmH2O,最好能達到80~100cmH2O。
1.3療效觀測指標觀察患者尿管留置時間及有無尿管拔除后并發癥的發生?;颊甙纬蚬芎蟛l癥的診斷方法:①尿失禁分度。輕度:大笑、咳嗽、打噴嚏等使用腹壓偶有尿液不自覺流出;中度:屏氣用力時有尿失禁;重度:直立時即有尿失禁;②尿潴留。
手法觸診膀胱脹滿狀態;B超檢查殘余尿量;通過水柱法膀胱容量壓力測定篩查膀胱逼尿肌和外括約肌在膀胱貯尿和排尿時的狀態及患者的感覺。
2 結果
2.1 全子宮切除術
對照1組留置尿管平均拔管時間為術后24~48h,發生尿潴留重新置管2例;實驗1組平均拔管時間為術后6~24h,平均比對照組縮短12~24h,未發生1例尿潴留/尿失禁。
2.2 宮頸癌行后腹膜淋巴結清掃術
對照2組拔除尿管后發生尿潴留/尿失禁5例,發生率為41.6%,實驗2組發生1例,發生率8.3%,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盆底肌群訓練可幫助患者有意識地對肛提肌為主的盆底肌肉進行自主收縮,使膀胱恢復到正常位置,保持對尿的控制能力,改善抑制尿急的能力,防止尿急,逐漸延長排尿間隔,防止尿失禁、尿潴留的發生。聯合生物反饋可以讓患者正確掌握盆底肌肉收縮的有效方法,并能改善尿道和盆底肌肉功能,緩解甚至消除尿失禁、尿潴留癥狀,促進盆底肌肉康復,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婦科術后科學適時適度的盆底肌群鍛煉聯合生物反饋的綜合康復鍛煉,在治療和預防術后膀胱功能障礙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颊咦≡浩陂g獲得滿意效果后可轉為行為治療,出院后在家能繼續鞏固鍛煉,護士再予以電話隨訪和網絡遠程指導,能預防和減少由于手術因素對女性盆底造成不同程度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可作為臨床實踐、社區康復指導和初級衛生保健的有效實證依據。
參考文獻
[1]Sung M S, Hong J Y, Choi Y H, et al.FES-bio feedback versus intensive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enuine stress incontinence[J]. J Korean Med Sci, 2000, 15\\(3\\): 303.
[2]彭其才,許成芳,吳玲玲,等.肌電刺激聯合生物反饋盆底肌訓練治療產后壓力性尿失禁[J].中國實用醫藥,2010,5\\(4\\):41.
[3]周英鳳.循證護理的理論與實踐[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7\\):1539.
[4]Aston B. Postnatal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ptions[J]. J Fam Health Care, 2010,20\\(3\\): 90.
[5]宋巖峰.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斷和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381.
[6]韓皓,韓微,樊雅靜.女性尿失禁生物反饋與盆底肌訓練的護理[J].護理研究,2008,22\\(6\\):1563.
[7]袁浩斌,錢曉路,張美娟.盆底肌鍛煉治療壓力性尿失禁效果的匯總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