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生的始萌,可追溯到殷商時代,甲骨文出現時就已出現個人與環境衛生的文字記錄,如沐、浴等,并已有小疾臣這種管理治療疾病的職官。殷墟出土實物中,還有盤、勺、壺等盟洗用具,證實殷人對個人生活衛生健康的重視。
西周時期,養生思想進一步發展。周代設有食醫專門掌管周王與貴族階級的飲食,指導六飲、六膳、六慌、六醬等多方面的飲食問題,提出飲食調理要與四季氣候相適應,并有了專職主管環境衛生的職官,如庶氏掌除毒蠱,剪氏掌除蠢物,壺琢氏掌除水蟲,使水清潔,并有藏冰及簡單理發器具等,這些說明周人對發病學有初步認識,開始主動講究衛生,防治疾病,保養身體,順應自然的思想開始萌芽。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發展,人們進一步探求疾病防治和健康保養,先秦諸子學說中,養生思想最豐富深邃,對后世影響最大的首推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
老子首先提出順應自然的養生保健理論,他的養生觀主要是清凈無為、返璞歸真、順應自然,他還認為人之生難保易滅,氣難清易濁,只有少私寡欲,守靜篤,才能知足常樂,人要根深抵固,才是長生久視之道,養生的根蒂在于保精,如何保精?就是后世醫家和養生家尊為宗經的恬淡虛無、少思寡欲的養生思想,這種養生思想在‘I,國歷史上長久流傳,成為人們對長生追求的指航。莊子進一步發展老子的學說,他認為人的養生要依乎天理,依照人的自然屬性自然地發展,對氣功導引養生有深刻的理解\\(吹噓呼吸,吐故納新,是導引中的呼吸運動;熊經鳥伸,是導引中的肢體活動\\),自然規律的運行從沒有停留和積滯,動形養生始于莊子。
孔子提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和愛人等道德觀念,為后人推崇;在飲食方面,孔子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和八不食\\(霉糧嫂飯、爛魚敗肉不食,顏色不好的不食,發臭的不食,夾生飯或烹調不當的不食,調料不當的不食,不合時令的不食,胡亂切割的不食,鬧市上買的酒和熟肉不食\\)的理論;孔子還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鬃娱_創了階段養生理論之先河。
孟子提出善養吾浩然之氣的理論,提出清心寡欲,養心莫善于寡欲,人之欲不可絕,也不可縱,縱情欲就會傷身染病,縱物欲就會投機鉆營,縱名欲就會爭名于朝,縱利欲則擅爭利于市,只有清心寡欲,做一個精神高尚的人,才能體魄強健,益壽延年?!蹲髠鳌分杏涊d了秦國醫為晉侯治病時提出了固攝陰精養生的理論,開始注意房室起居與健康的關系。荀況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說明人的壽夭在自己,不在天,對養生學的發展亦有積極意義。
《呂氏春秋》在養生學方面顯得更為成熟,養生理論也專門化,有專論養生長壽的篇章,其中提出以動養形的主張,對我國養生學是一大貢獻,提出在日常生活中要節制聲色滋味,才能健康長壽,書中強調飲食宜清淡,凡食厚味、烈味、重酒,都是疾病的開始,提出在精神、飲食、居住環境等方面也應調節得當、輕重適度,首次提出流水不腐、戶樞不縷的運動養生觀,用動的觀點說明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要想祛病健身,就必須堅持運動,以達到開塞通竅、使精氣血脈暢流不息的養生目的。流水不腐的觀點為后世許多醫學家和養生家接受,它的提出,也為后世出現的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拳等強身術奠定了理論依據。先秦時期,是中國養生學的濫腦。先秦名家的養生學說,是中國傳統養生理論的偉大開端,為中國以后的養生保健學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光霧,董一帆.淺析中醫文化中的價值觀[J].浙江中醫雜志,2012,27\\(9\\):625-626.
[2]陳樟平,陳瓊,劉均城.弘揚中醫文化的時代意義[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2,20\\(7\\):63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