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耳眩暈病又稱美尼爾氏病,屬中醫學的“眩暈”病范疇,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以眩暈、耳鳴、耳聾、惡心、嘔吐為主癥,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和學習。筆者自 2010 年1 月至 2012 年 12 月運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治療痰濁中阻型內耳眩暈 80 例,并設對照組觀察,取得了滿意效果?,F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治療組 80 例患者中,住院病例 25 例,門診病例55 例;男 23 例,女 57 例;年齡最小 20 歲,最大 65 歲,平均年齡43 歲;病程最短者 1h,最長這 3d。對照組 80 例患者中,住院病例 26 例,門診病例 54 例;男 26 例,女 54 例;年齡最小 21 歲,最大 66 歲,平均年齡 44 歲;病程最短者 0.8h,最長這 3.5d。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平均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1)反復或突然發作的眩暈、耳鳴及耳聾伴惡心、嘔吐;(2)發作期間突然規律性眼球震顫;(3)有明顯緩解期;(4)前庭功能試驗病側減弱或遲鈍;(5)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發現。中醫診斷:頭暈目眩,頭重昏蒙,胸悶脘痞,惡心、嘔吐痰涎,食少多寐,耳鳴,舌苔白膩,脈濡滑或弦滑。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痰濁中阻型眩暈的診斷標準。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20%甘露醇 250ml 快速靜脈滴注,30min 內滴完,每日 1 次,連用 3 次停用,山莨菪堿注射液 10mg-20mg,VitB6300mg加入 5%葡萄糖液 250ml 內靜滴,鹽酸培他定注射液 500ml 靜滴,每日 1 次,連用 5 次。
2.2 治療組: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治療:姜半夏 12g,白術15g,天麻 15g,陳皮 12g,茯苓 30g,澤瀉 12g,砂仁 12g,白豆蔻12g,厚樸 12g,香薷 12g,木香 9g,竹茹 9g,生姜 9g,甘草 6g。若嘔吐較重,痰涎較多,可酌加吳茱萸、旋覆花;耳鳴較重者加磁石、石菖蒲;見口苦、舌苔黃膩者,酌加黃芩、梔子。每日 1 劑,日服 3次,連用 5 天。5 天結束后評定療效。
3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痊愈:頭暈目眩、胸悶、惡心嘔吐等主癥消失,耳鳴減輕,飲食增加,前庭功能試驗恢復正常;好轉:頭暈目眩、胸悶、惡心嘔吐等主癥減輕;無效:頭暈目眩無改善。
4 治療結果
治療組 80 例,臨床痊愈 56 例,好轉 21 例,無效 3 例,總有效率 96.25%;對照組 80 例,臨床痊愈 15 例,好轉 43 例,無效 22例,總有效率 72.5%。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5 討論
內耳眩暈病是由于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引起迷路小動脈痙攣,局部缺氧,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導致淋巴分泌過多或吸收障礙,引起內耳膜迷路積水,耳蝸及前庭神經均充血水腫,則出現眩暈、耳鳴、惡心嘔吐等主癥。西醫治療大多采用高滲脫水,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效果大多不盡人意。中醫歸為眩暈病,以痰濁中阻型眩暈多見,以體型偏胖者、女性患者居多。蓋因平素勞倦太過,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或涉水受涼,汗出濕衣等內外因素,使脾受濕困,消化功能障礙,釀濕生痰,痰濁中阻,蒙閉清竅而發病。故使用健脾和胃、燥濕化痰的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治療,效果良好。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白術、茯苓健脾利濕;天麻化痰熄風止眩;陳皮、生姜、竹茹降逆止嘔;厚樸、香薷化濕理中;砂仁、白豆蔻化濁開胃;木香寬中利氣;澤瀉利水滲濕又能活血利水;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奏燥濕化痰、健脾和胃、升清降濁的作用,是治療痰濁中阻型內耳眩暈的良方,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孫青,孫健.從美尼爾氏綜合征看中醫對疾病的微觀認識[J].陜西中醫,2012,33(12):1692—1693.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82.
[3]田德祿.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66—267.
[4]羅中勇.中西醫結合治療內耳眩暈病急性發作 30 例[J].四川中醫,2012,30(7):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