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管理辦法》第四十四條規定:醫療機構應當建立處方點評制度,填寫處方評價表,對處方實施動態監測及超常預警、登記并通報不合理處方,對不合理用藥及時予以干預.
2010 年衛生部印發《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至今,國家逐步規范處方的點評工作。醫院建立健全專項處方點評制度,從不同層面和不同角度反映醫療機構處方工作情況,為醫療機構管理層進行決策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以達到合理用藥,用藥監測、管理的目的?,F將我院 2013 年 10 月一例眼科處方點評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處方號 1312050035,患者,男,56 歲,眼科。臨床診斷:角膜炎,點狀。處方:氯化鈉注射液 100ml+注射用頭孢曲松鈉2g,1 次/日;更昔洛韋葡萄糖注射液 100ml:0.1g;5g,1 次/日,均靜脈滴注,用 1 天。螺旋霉素片 150 萬 U,3 次/日;維生素 C 片0.1g,3 次/日;二維鈣賴氨酸片 2 片,3 次/日,均連用 4 天。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滴眼液 5ml:21000IU×1 支,用法:0.1ml,3 次/日;氯霉素滴眼液 8ml:20mg×1 支,用法:0.05ml,3次/日,均滴患眼,連用 7 天。
2 分 析
角膜炎可由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可抗菌、抗病毒治療。但處方存在諸多不理想之處。
2.1 更昔洛韋存在嚴重毒副作用,包括中性粒細胞減少癥、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癥,動物實驗中有致畸、致癌、免疫抑制作用和生殖系統毒性等。小鼠經口給予更昔洛韋劑量為 20mg/kg/日和 1000mg/kg/日時,即見致癌作用(以 AUC 計算,分別相當于人靜脈給予推薦劑量 5mg/kg/日的 0.1 和 1.4 倍)。更昔洛韋葡萄糖注射液說明書載,本品“僅用于”:①預防可能發生于有巨細胞病毒感染風險的器官移植受者的巨細胞病毒病。
②治療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包括艾滋病患者)發生的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疾病治療應充分權衡獲益與風險,包括與其他成熟方案比較的優劣,也包括超說明書用藥的規范管理與潛在風險。
2.2 頭孢曲松與含鈣制劑直接在輸液管中或輸液瓶中混合為嚴格禁忌,但不同途徑給藥是否可以聯合使用存在爭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現仍有效的文件---《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第十四期) 頭孢曲松鈉安全性問題???--記載,“使用本品時停用一切含鈣制劑,尤其是不能將頭孢曲松鈉溶于復方氯化鈉、復方乳酸鈉、葡萄糖酸鈣等含鈣溶液中,也不能在短時間內(48 小時內)使用含鈣的藥物。同時注意應在藥品配制后立刻使用”.頭孢曲松制劑說明書亦增加黑框警告,“本品不能加入哈特曼氏以及林格氏等含有鈣的溶液中使用。本品與含鈣劑或含鈣產品合并用藥有可能導致致死性結局的不良事件”.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2009 年 4 月更新頭孢曲松安全信息,建議,28 天及 28 天以下的新生兒不得在使用頭孢曲松的同時靜脈給予鈣劑,不得在使用或將要使用含鈣的靜脈注射藥品時給予頭孢曲松;大于 28 天的患者可以連續使用頭孢曲松和含鈣溶液,但應在二組輸液之間使用可配伍的溶液充分沖洗輸液管;對任何患者,都不能在靜脈輸液器的“Y”接頭處同時給予頭孢曲松和含鈣注射液。FDA 此前的建議是,對任何年齡段的患者都不得在 48 小時既使用頭孢曲松又使用鈣劑。目前 FDA 則建議頭孢曲松和鈣劑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同時給予 28 天及 28 天以上的患者,因為在這些人群中產生沉淀物的風險較低。我國官方建議并未隨之更新,建議若非萬不得已,臨床用藥應以國內官方文件為準。
2.3 頭孢曲松說明書記載,“體外試驗發現氯霉素與頭孢曲松合用會產生拮抗作用”.氯霉素滴眼液說明書記載“,與林可霉素類或紅霉素類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合用可發生拮抗作用,因此不宜聯合應用”.對于全身給藥與局部用藥間是否存在藥物相互作用,一般認為,局部用藥全身吸收較少,對于成人的全身性副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但對其用藥局部的相互作用不應忽視。若二者在感染部位均存在相應藥物濃度,對病原菌起治療作用,顯然存在藥物相互作用;若全身給藥在感染部位不存在相應藥物濃度,與局部用藥不存在藥物相互作用,則失去全身給藥的意義。有慘痛教訓:一位患者,因患結膜炎,眼科大夫開了黃氧化汞眼藥膏點眼,同時這位患者又患支氣管炎,內科大夫開碘化鉀合劑內服,結果淚液中的碘離子與黃氧化汞結合成具有強烈刺激性和腐蝕性的碘化汞,致使這位患者雙目失明。
2.4 文獻認為,大環內酯類的共同特點為,均為無色有機堿性化合物,難溶于水,易被酸破壞,在堿性中抗菌活性較強.建議需要聯用時囑患者分開服用。
3 討 論
處方點評是了解臨床用藥的重要手段,通過定期處方點評與實例分析可以及時發現問題,積極干預,促進臨床合理用藥,糾正和杜絕臨床上已發生或潛在的不合理用藥現象,確?;颊哂盟幇踩?、有效、經濟、合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處方管理辦法[S].2007,5,1.
[2]徐叔云。臨床用藥指南(修訂版)[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