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向國人描繪了美麗“中國夢”的宏偉藍圖。江西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邁出了“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的新步伐,偉大中國夢的江西畫卷已經展開。民政部門作為社會建設中的骨干部門,也應有自己的夢想。站在新的起點上,江西的“民政夢”,即推動“五個升級”,實現“五化同步”,充分發揮民政在社會建設中的骨干作用。
政策創制升級 推動民政法制化
民政法律法規制度建設是實現民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基本前提,在推動民政事業發展中具有規范、引領、保障和促進作用。民政工作沒有法律法規支撐,就沒有法定地位,就將被邊緣化。
近年來,民政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數量相對偏少、調整相對滯后、銜接配套不夠等問題,部分民政主要業務領域,尚無起支架性作用的重要法律,制約了民政工作的深入開展。年初,在全省個人和民辦機構收留孤兒大排查中,個別寺廟直接收留孤兒并且開班授課,孤兒用于學習正規文化知識的時間較少,更多時間用于唱詩念經,成年后大部分孤兒只能皈依佛門或道門,孤兒的平等教育權和就業選擇權受到了限制,然而民政、宗教等部門在轉移安置孤兒過程中,只能依據相關法律法規予以說服解釋,缺乏強制執行依據和措施,收效甚微。因此,推動民政法制化升級提速勢在必行。
及時制法。從國家層面看,要加快制定社會救助法和慈善事業促進法,修訂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對立法條件尚不成熟而實際工作又亟需規范的,爭取出臺規范性文件。從省級層面看,重點要在老年福利、社會救助、災害救助、慈善促進、退伍安置5個方面加大立法力度。
深入學法。推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將依法行政知識和新頒布法律法規制度列入領導班子理論學習中心組的學習內容,納入公務員培訓規劃。嚴格執法。嚴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按照《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各項要求,把民政各項法律法規制度落到實處。自覺守法。暢通行政復議渠道,提高行政復議辦案效率和質量,依法糾正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正確對待和認真做好民政行政應訴工作,尊重法律、尊重當事人、尊重并自覺履行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
服務功能升級 推動民政社會化
傳統民政工作受其性質、職能、地位的制約,往往局限于部門行為,沒有成為社會行為,缺少面向社會贏得支持的開闊視野,束縛了民政事業發展的腳步。隨著社會管理的不斷創新,民政服務職能不斷增加,服務對象不斷擴大,服務功能也不斷拓展。向社會“開門”,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是做大做強民政事業的必由之路。
政策推動。政府制定和落實社會力量提供社會服務的優惠政策。施行政府購買社會服務、資金補助等制度,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鼓勵社會中介組織通過獨資、參股、合作、租賃、并購、承包等方式參與社會服務。如養老服務評估工作,可依托或者委托給專業機構、社會組織,以此提升評估工作的公信力。
“三社”聯動。城鄉社區具有承擔各項社會管理和服務的平臺作用,社會組織具有凝聚城鄉居民有效參與社會管理的協同作用,社會工作具有貼近基層、直接服務群眾的支持作用。積極推廣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為骨干的“三社聯動”試點工作經驗,形成社區、社會組織和專業社工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局面。
產業帶動。用產業經濟學方式來開展民政工作。把社會組織管理提升為事業來開發、產業來扶持,形成“社團經濟”,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把地名管理由過去無償命名變為有償冠名,充分利用地名招牌開展廣告業務,使城市無形資產產生有形的經濟效益;社區服務與居家服務協作經營、資源共享,創造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規范管理升級 推動民政標準化
民政工作標準化,即運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民政,以現代管理理念謀劃和建構新型民政。在民政公共服務領域引入標準化理念與工作方式,對于擴大公共服務產品規模、提高公共服務產品質量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標準研制。分領域建構標準體系框架,通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加快標準研制,加快實踐經驗、技術成果及法規政策條款向標準的轉化。比如,新建養老機構要按照“區域布局、星羅棋布、眾星捧月”的空間布局思路,將《江西省養老服務設施空間布局規劃》予以固化。區域布局,即一定范圍內必須有養老設施,作為城市重要的功能服務設施,與教育、醫療設施統籌布局;星羅棋布,即為居家養老服務的照料中心建設必須以社區為單位,遍布城區;眾星捧月,即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分布的相對中心位置,建設1所規模較大、功能較全的養老機構,以解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特殊養老需求。
標準實施。建立健全標準實施的政策制度,加大標準在全行業、全系統推廣和實施工作力度。積極鼓勵民政所轄行業單位大膽引入質量管理體系,運用標準化理念和方法提升民政管理與服務的現代化、規范化水平。要求政府投資500萬元以上的社會福利項目均應實行初步設計會商制度,重點會商項目設計標準和依據是否正確,是否落實到位,以避免因設計水平較低,標準執行不到位造成功能不全、資源浪費等問題。
標準管理。遵循標準化人才成長規律,通過專題培訓、課題研究、經驗交流、現場觀摩、頂崗實習、在職教育等多種方式,有針對性地培養和造就一批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民政標準化專家隊伍和工作隊伍。
工作手段升級 推動民政信息化
現有民政工作仍采取傳統的手段進行,如困難群眾家庭收入核查,仍采取入戶調查、鄰里訪問等形式,社會救助審核審批未實現網絡化,民政重要基礎數據的統計過于簡單粗糙,無法真正起到決策參考作用。因此,提升工作手段,推動信息化民政建設是現代民政發展的必然趨勢。
信息化建設包括諸如數字民政、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化服務平臺、視頻會議和網絡培訓課堂等。當前,江西省重點打造“數字民政”,利用數字手段,支撐以民政管理服務為核心應用的綜合信息系統,通過搭建統一的業務處理平臺,實現民政系統的管理監控、統計分析、決策支持、信息共享、協同工作。 “數字民政”應用平臺建成后,將在全國率先實現廣域網省、市、縣、鄉全面覆蓋,直接面向基層、面向社區、面向家庭和群眾提供服務,民政工作人員將從大量龐雜、純事務性乃至重復性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專注于政策的制定規范和落實,以適應當前民政工作發展形勢的需要。
能力建設升級 推動民政專業化當前,民政系統存在工作機構不健全、工作人員偏少且專業化水平不高、工作經費緊缺等問題。解決上述問題,考慮從“三?!狈矫嫒胧?。完善專門機構。加強民政機構設置,建立健全減災中心、社會組織黨工委和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中心,優化整合內部資源,增強民政工作職能。健全專業隊伍。加強民政干部隊伍的教育培訓,提升理論素養和業務水平,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能力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民政干部隊伍。
落實專項經費。要求市、縣民政工作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按照轄區人口人均定額或民政資金比例確定專項工作經費。落實“以獎代補”資金,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經費2000萬元,對社會救助工作先進縣(市、區)和具備條件的鄉鎮(街道)民政所予以工作經費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