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我國網絡言論自由的合理化限制研究
【引言 第一章】網絡言論自由概述
【第二章】網絡言論自由法律規制的必要性
【第三章】我國網絡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制現狀分析
【第四章】完善我國網絡言論自由法律規制的建議
【結語/參考文獻】互聯網上言論自由問題探析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 語
網絡言論自由自誕生的那天開始就飽受爭議,在促進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給社會帶來潛在的威脅等。由于互聯網本身的特性,決定了人們在行使網絡言論自由權的時候變得更加容易和便捷,但這并非是無限制的“容易”和無限制的“便捷”,在網絡上的言論表達不可以肆無忌憚,縱容放任,也不可以逃避法律的監管和現實社會的治理。諸多網絡言論自由侵權案告誡、警醒著我們要時刻注意個人在網絡上的言語表達,警示著廣大網民要懂得網絡言論自由同樣要遵循法律的規制。
“一個人有責任不僅為自己本人,而且為每一個履行自己義務的人要求人權和公民權”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①從公民個人來講,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是法律一再強調的。當權利、義務同時存在時,網絡言論自由的行使才可以真實有效,所以言論自由的存在并不是絕對的;從公民群體與社會來講,任何公民的權利都是平等的,公民不能因為個人的私欲行使權利而影響到其他公民的利益。對網絡言論自由加以規制是大勢所趨,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決不能任其自由發展,無限制的發展只會給社會帶來極端負面的影響,會擴大有權力者繼續濫用權力,弱勢全體沒有機會使用自己的正當權利,最終造成所謂的言論自由的“沉寂化效應”---以自由始,以壓制終,形成“言論自由的反諷?!雹谖覀儾荒芤晃兜囊幹?,也不能一味的保護。因此,對于網絡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制需要更加嚴格和謹慎,既需要加強政府機構和職能部門的支持與保護,也需要完善行業自律來進行規制和監督。同時還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個人道德修養,堅決抵制有悖于國家安全、民族統一、社會和諧的任何言論和信息,要積極維護網絡言論的純潔性,維護網絡世界的文明和諧,要養成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的法制意識,自尊遵守健康文明的上網作風,努力宣傳“合理運用網絡言論,積極構建和諧網絡社會”的口號。每一個公民都要為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甄樹青。論表達自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 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M].臺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
[3] 張新寶。名譽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4] 王利明。電子商務法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
[5] 王云斌?;ヂ摲ňW--中國網絡法律問題[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6] 李德成。網絡隱私權保護制度處探[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
[7] 屈茂輝,凌立志。網絡侵權行為法[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
[8] 蔣志培。網絡與電子商務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9] 李鐵映。論民主[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年。
[10] 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1] 張恒山。法理要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2] 邱小平。表達自由--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3] 張千帆。憲法學導論--原理與應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4] 季衛東。憲政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5] 王世杰,錢端升。比較憲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16] 林紀東。比較憲法[M].臺北: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17] 朱國斌。中國憲法與政治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8] 王振民。中國違憲審查制度[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19] 李永剛。我們的防火墻:網絡時代的表達和監管[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0] 李道剛。德國語境中的思想表達自由與約束:取憲政哲學理論和廣播電視實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1] 張新寶?;ヂ摼W上的侵權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2] 魏永征,張鴻霞。大眾傳播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3] 王四新。網絡空間的表達自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4] 張千帆。憲政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5] 侯健。言論白由及其限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6] 楊立新,袁雪石,陶立行。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27] 鐘瑛,牛靜。網絡傳播法制與倫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28] 張備,趙劍英。虛擬社會的邊界[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
[29] 沈宗靈?,F代西方法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0] 張洪占,朱晶晶,李慶珍。不可不懂的網絡法律知識[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31] 劉明。網絡法律熱點問題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32] 陳軾。言論白由與名譽權的沖突和平衡[D].蘇州:蘇州大學,2009.
[33] 李仁淼。網絡內容規制立法之違憲審查與表現自由[J].中正法學集刊,2003,(12)。
[34] 魏永征。言論自由和網上誹謗[J].環球法律評論,2001,(春)。
[35] 張明杰。政府管理互聯網應當遵循的原則[J].環球法律評論,2001,(春)。
[36] 周漢華?;ヂ摼W對傳統法治的挑戰[J].環球法律評論,2002,(春)。
[37] 陳力丹。論網絡傳播的自由與控制[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9,(3)。
[38] 陳力丹。中國、歐盟學者共同探討表達自由的法律與實踐--“中歐人權對話研討會·表達自由”會議綜述[J].國際新聞界,2005,(4)。
[39] 陳力丹。表達自由與傳媒自律[J].新聞界,2005,(5)。
[40] 陳力丹。西方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的固有矛盾[J].新聞大學,2008,(3)。
[41] 韓大元。表達自由理論研究的重要創新--評論表達自由[J].法學家,2001,(3)。
[42] 鄧曄。憲政下的自由--以網絡言論自由權為視角[J].湖南社會科學,2007,(3)。
[43] 張新寶。言論表述和新聞出版自由與隱私權保護[J].法學研究,2007, (18)。
[44] 戴激濤。從“人肉搜索”看隱私權和言論自由的平衡保護[J].法學,2008,(11)。
[45] 羅詩錮,李冬梅。論網絡時代的民眾評價活動及其在現代政治文明中的價值[J].長白學刊,2011,(4)。
[46] 劉正祥。網絡言論的失范及其法律規制[J].政法學刊,2010.
[47] 宋鴿。新聞立法與言論白由權的互動研究[J].行政與法,2005 ,(10)。
[48] 張文考,黃玉芬。網絡言論白由的限度及其法律保護[J].法制天地,2008 (34)。
[49] 邱星瓊,李詠。公民言論自由權的司法保護--基于“黃靜”案探析網絡言論自由權[J].法制與社會,2009,(3)。
[50] 王瑾。論微博與憲法言論自由[J].實事求是,2012,(3)。
[51] 劉冰。網絡言論自由與公權力關系的理性構建[J].學術交流,2012,(10)。
[52] 鄭燕。網民的自由與邊界--關于微博公共領域中言論自由的反思[J].社會科學研究,2012,(12)。
[53] 林堅逢。微博時代言論自由權利的沖突與協調[J].法制與社會,2011,(3)。
[54] 陳道英。我國網絡空間的言論自由[J].河北法學,2012,(10)。
[55] 劉修軍,魏黎明。言論自由與社會穩定的沖突與對接--以刑事規制為視角[J].青海社會科學,2012,(1)。
[56] 汪志剛。美國法上的“網絡匿名發表言論權”述評[N].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6-06(2)。
[57] 呂小霞,廖丹。網絡言論白由的界限[N].山東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1(1)。
[58] 賀平。網絡背景下言論白由的法律限制[N].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10-10(4)。
致 謝
時光飛逝,三年的研究生學習生涯即將結束,回顧這三年來的學習,我感覺非常充實而有意義。三年的學習,在各位法學院老師的悉心授課下,我在理論學識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
在本人論文的整理過程中,由于學士學術能力淺薄,曾經數次進入寫作的困境,對此要由衷的感謝在此期間擺正我寫作方向的老師和幫我整理論文資料的同學們。特別是我的指導師劉曉蜜老師,從我論文寫作的選題、提綱,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修改意見,在百忙之中還抽出很多時間和精力耐心的指導我,幫助我,文章的最后成型與導師的努力和心血是分不開的。當然,劉國利老師、范海玉老師、李紅英老師、楊卉青老師對我的論文寫作積極的督促并指出具體問題,提出真誠的修改意見。而且諸位老師面對我的屢次打擾,都對我提的問題耐心解答,為我擴展思路,提供文獻資料。
三年來,我在本專業學習和論文的寫作過程中獲得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些都要感謝教導我的老師,對此,我表示莫大的感謝。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我一定會謹記老師對我的教誨,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社會中可能存在的實際問題。
感謝與我相伴三年青春歲月的同學,讓我更深的認識到生活的色彩。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我一定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完善自我,回報社會。